最近小米发了2025年一季度财报——营收直接冲破千亿,还刷新了历史纪录,比市场预期的还高。更值得说的是,小米的汽车和AI业务毛利率达到了23.2%,这一下直接把比亚迪(20.07%)、理想(19.7%)、长城(17.84%)、吉利(15.8%)这些车企甩在了后面,确实有两把刷子。
消息一传出来,大摩、大和、中信建投这些机构马上就“唱多”小米了。还有分析说,等7月YU7车型上市,说不定还能给股价添把火,算是个挺实在的利好催化剂。
中信证券最近也发了个观点,挺有意思的——从2025年四季度开始,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和政策周期可能又要同步了,财政和货币政策一起发力,港股和A股大概率会迎来一轮指数级别的牛市。
而且这轮牛市的风格可能和2021年之后大不一样。过去四年一直是中小盘股、题材股轮流涨,接下来可能要转向核心资产的趋势性行情了。策略上最关键的,可能是调整港A股的投资比例,适当多配点港股。
为啥这么说?因为港股里扎堆了不少咱们国家的科技龙头——腾讯、阿里、小米、美团、网易、比亚迪、京东、中芯国际这些,全是响当当的名字。截至上周五,光这八家公司的流通市值加起来就占了港股的四分之一还多,影响力不容小觑。

再往前看,前两个月因为担心退市风险,机构做过统计,已经有大约73%市值的中概股实现了A+H两地上市,里面不少都是优质的科技企业。这些公司在AI全产业链上都有布局,从算力基础设施、大模型开发到商业应用和终端生态,基本把AI浪潮的红利都“吃”到了。
斯坦福大学去年发的《2024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里提到,2023年中国知名的AI大模型数量排全球第二。到了2025年,中国AI大模型的整体表现已经能和美国前沿模型掰手腕了,其中DeepSeek-R1在“推理与知识”这个维度上还拿了全球第三。

回顾一下历史上的几轮牛市:2005-2007年是地产链主导,2012-2015年靠科创浪潮启动,2019-2021年则是新能源领涨。这次的行情,显然是AI代表的科技产业在挑大梁。毕竟科技领域的龙头标的本来就少,稀缺性摆这儿,大概率会最先受益,涨得也更猛。

这就不得不提到港股科技指数,是港股市场唯一一个把“中国科技十雄”全包括进去的:阿里巴巴、腾讯、美团、小米、比亚迪、京东、网易、百度、吉利汽车、中芯国际,这十家公司加起来权重占了70%。相比较恒生科技指数30只成分股,港股科技指数能全面覆盖50只科技龙头的指数(包括AI、创新药、新能源车这些热门领域),可能比现在的恒生科技指数更适合提前布局下一轮港股反弹。未来随着行情起来,这个指数的表现值得期待,港股科技的估值说不定能慢慢追上创业板指、纳斯达克这些同类指数的水平。
总的来说,小米这次财报亮眼,加上机构对港股和科技的看好,或许正预示着新一轮行情的苗头。
不过投资这事儿,还得结合自己的情况,慢慢来。加上懂王那边关税反反复复,可能还会出现各种风险事件,所以得有一个合理的仓位控制,有个好的办法就是用红利打底。选择股息率高的,分红频率也高的基金,可以是红利基金,也可以是银行基金,不过近1年明显是银行跑的更好,红利被煤炭等拖累了。


#核聚变突破不断!2027年或迎关键节点##百辩基民秀之龟兔说##大反弹!标普、纳指涨超2%##谷子经济概念股再度活跃,如何掘金?##浮动费率基金热销!你会参与吗?#
$招商中证香港科技ETF发起式联接(QDII)C(OTCFUND|021634)$
$国泰君安中证香港科技指数发起(QDII)C(OTCFUND|022122)$
$天弘恒生科技指数(QDII)C(OTCFUND|012349)$
$易方达恒生科技ETF联接(QDII)C(OTCFUND|013309)$
$南方恒生科技指数发起(QDII)C(OTCFUND|020989)$
$华泰柏瑞恒生科技ETF联接(QDII)C(OTCFUND|015311)$
$华夏恒生科技ETF发起式联接(QDII)C(OTCFUND|013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