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处于历史低位,看好未来估值修复机会和潜力
行情低位:不管是从A股还是港股的维度,过去4年医药整体的调整幅度相对比较充分。站在当前位置,继续回调的空间和概率并不大。
机构持仓:2024年第四季度末,主动公募基金中医药重仓股占比约9%,基本处于过去十年的历史相对低位。(数据来源:Wind)
AI+医药驱动行情,关注四条主线
2025年春节后,市场情绪率先被DeepSeek等AI相关的科技驱动的进展点燃。医药内部在当前时间点分为两条主线,最受到关注,前段时间的进攻性和涨幅也最为明显:
1、AI相关医疗:主要是潜在受到AI助力加成的医疗服务和医疗器械领域。比如,体检、检测、患者管理、医疗数据的分析、医疗器械、成像方面的提高,包括药物研发、结构分析、临床数据的管理,都会是AI工具加入后潜在受益、加速升级的方向。我们相信其中会有一部分公司在不远的时间里,就能够开始看到AI落地的实质受益。
2、和AI等科技条线平行的,医药自身的“硬科技”:这方面主要是创新药,尤其是我们反复提及的“真创新”。在过去的几年里,由于整体情绪较弱,其实有非常多的研发进展没有充分体现在股价里,在年初的反弹行情中开始迎来补涨和修复。我们能看到非常多的国产创新药公司取得了非常亮眼的阶段性的成果,未来依然有可观的上行空间,迎来星辰大海。
以上提到的两条进攻性的主线,表现有望持续亮眼。此外,从贯穿2025年全年的角度,也看好两条低估值的修复线:
3、前几年受到集采影响的传统药企。实际上他们的创新业务发展迅速,在营收中的占比和自身增速都在加速提升,未来也可能会做国际化的拓展,当前估值具备一定的性价比,市场形象和认知上也存在一定的预期差。不管是从业绩还是从海外想象力的维度,估值有进一步上修的空间。
4、过去受到业绩、估值、情绪等多方面不确定性带来折价的资产,如CXO(医药外包)。首先,这些公司在全球同类公司中的竞争力,以及对于全球医药行业的赋能是明确的,其次,当前位置这些公司的估值依然受到不确定性的折价,未来仍有一定的修复空间。
2025年创新药有望迎来1-10的商业化兑现
如果说2020年是创新药行业国际化的元年,但今年可能是整个行业从1到10商业化集中验证的元年,可能迎来了去兑现和验证的关键时间点。
今年可能会有非常多创新药公司开始有真正的业绩落地,体现在每个季度或者每个半年度的销售爬坡或者患者渗透率的数据中。创新药商业化落地后,也会让市场不光是讨论行业远期的估值,整个验证的过程和方案的节奏会带来更多的确定性。
多重因素共振 ,看好医药修复空间
集采优化、政策支持、商保助力,今年可以预期医药行业中政策、研发、商业化等多方面积极的变化。短期来看,行业未来的催化和继续上涨的驱动力依然非常丰富多样。
3月中下旬开始,有望进入到2024年年报季的行情。很多公司估值体系和业绩预期,有望从2024年切换到2025-2026年。我们预计医药行业中会有不少公司业绩呈现加速,甚至是非线性加速和改善的趋势,板块有望迎来业绩和估值修复的双击。4-6月,ASCO(美国临床肿瘤学会),以及贯穿全年的多个学术会议,非常多的中国企业也会在这些会议上分享以及更新最新的数据情况,使大家对创新药公司的阶段性成果有更充分的定价和更充分的认知。5~6月份,医保谈判有望提前开启,商保到底如何去融入医保,今年会有怎样的变量,大家也可以在年中的时候去期待。2025年中开始,我们能看到一部分公司的业绩相比2024年走出环比改善甚至加速的态势,2025年整体对应了2024年较低的基数,在下半年会更为明显。
总体而言,年初医药前期的涨幅是第一阶段的普涨和修复,行业自身发生的积极改善的变化幅度依然明显超过前期的普涨幅度,同时依然存在非常多的预期差机会。展望2025年剩下的时间,我们觉得医药行业有望迎来第二波乃至第三波的修复机会,当然,对基本面研究和选股能力的要求也会更高。我们也会继续努力,寻找更多的机会。
风险提示
本文件作为本公司旗下基金的客户服务事项之一,不属于基金的法定公开披露信息或基金宣传推介材料。
本文件所提供之任何信息均基于文件制作当时市场环境作出,仅供阅读者参考,既不构成未来本公司管理之基金进行投资决策之必然依据,亦不构成对阅读者或投资者的任何实质性投资建议或承诺。本公司并不保证本文件所载文字及数据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也不对因此导致的任何第三方投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基金投资有风险,敬请投资者在投资基金前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产品。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它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新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
本公司提醒投资人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人自行负担。敬请投资人在购买基金前认真考虑、谨慎决策。
本文件的著作权归汇丰晋信所有,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或者许可他人以任何形式对本文件进行复制、发表、引用、刊登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