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晚,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走进直播间,与橡鹿机器人创始人、董事长杨建成展开对话。现场演示中,净菜入机后,操作者仅需点击“开始炒制”,后续装菜出菜即可全程自动化完成,配料由厨师把控,整道菜品炒制仅需几分钟。品尝后,周鸿祎直言:“锅气十足!作为‘吃货’,我完全分不清这是机器还是人工炒的。”
周鸿祎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炒菜机器人直击当前中国餐饮业两大难题:一是消费者对“现炒现做”热乎菜的需求,二是餐厅普遍面临的厨师招聘难、留存难及行业劳动力短缺问题。值得关注的是,这并非周鸿祎首次接触炒菜机器人——此前在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他已体验过相关设备。
目前,炒菜机器人在餐饮行业加速落地,京东等企业正推动其规模化部署:2023年底,京东向橡鹿机器人注资数千万元;2024年7月,又追加近2亿元投资。橡鹿机器人成立于2021年,其炒菜机器人已进入企事业单位团餐、酒店厨房等商用场景,公司透露当前出货量约1万台。
橡鹿机器人创始人杨建成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AI炒菜机器人正推动中国餐饮迈向“万店时代”。他指出,2025年行业已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过去一年,超1240家客户签约采购其炒菜机器人,客户以头部餐饮连锁品牌为主,覆盖全国179个城市,行业接受度已达临界点。其核心驱动力来自经济性与技术成熟度:从成本看,“1名厨工可操作2台机器,出品效率相当于3名大厨”,在人力成本高企背景下,为餐饮企业节省开支、缓解人力压力;未来三年,行业将呈现“场景分化”与“AI深度介入”两大趋势,如快餐店需高效快速机型,高端餐厅则更注重烹饪精度与个性化定制。
《世界炒菜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25年该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7亿元,2030年或达百亿元。尽管前景广阔,部分观点担忧机器人难以复制“家的味道”等情感维度。吉林大学通信工程学院硕士生导师刘振泽对此表示,炒菜机器人本质是工业化逻辑向烹饪场景的延伸,核心价值并非取代人力,而是通过算法固化成熟配方,解决餐饮行业“标准化产能不足”与“人力成本高企”的痛点——在B端连锁餐饮、团餐等场景中,其能实现百份菜品口味统一,效率远超人工批量作业。
他进一步指出,“家的味道”难以复制,源于情感化、非标准化经验的不可量化:如家庭烹饪中“凭直觉调味”“靠经验控火”等依赖长期感知的细节,当前算法“动态调火”技术难以覆盖。刘振泽认为,未来炒菜机器人向C端渗透需解决成本与算法问题,但核心仍是“工具属性”——可成为家庭厨房帮手,却无法替代人类厨师基于生活体验的风味创新。他强调,最终行业生态应是“机器承接重复性劳动,人类守住烹饪中的‘感知与创造’灵魂,二者互补而非对立”。
来源:上海证券报
#光交换机(OCS)成AI产业链新热点##高盛称A股“慢牛”格局稳固##股神巴菲特清仓比亚迪,大家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