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0月你看好哪些投资赛道?# 选择了“大消费”,未来五年的中国经济,绕不开“扩内需、促消费”这几个字。毕竟消费早就是经济的压舱石,不管是买车换家电,还是出门旅游、养老消费,最终都得落到“老百姓敢花钱、能花钱”的实在事儿上。这事儿不仅关系着咱们的日子过得好不好,更是经济稳中有进的关键。
要让大家愿意消费,首先得“能花钱”,核心就是让钱包鼓起来。2025年前三季度的数据已经给出了好信号: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到了32509元,实际增长5.2%,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还更快,达到6.0%。这背后是就业岗位的稳定和收入来源的多元,工资性收入占了近六成,转移净收入增速还超过了5%,这些真金白银的增长,才是消费的底气。未来五年,“增收入”肯定是政策发力的重点,不管是扶持小微企业创造更多岗位,还是完善社会保障让收入更稳,都是在给消费能力“充值”。
光有钱还不够,还得“敢花钱”,这就离不开“保民生”托底。要是看病、养老、教育这些事儿让人操心,手里再有钱也不敢随便花。从“十五五”规划建议能看出来,国家要加大民生保障的财政支出,完善消费制度机制。比如养老消费领域的配套服务越来越全,医疗保障的报销范围不断扩大,这些民生短板补好了,大家心里的“后顾之忧”少了,自然更敢把钱拿出来改善生活。就像现在不少人愿意在健康消费上投入,正是因为民生保障给了安全感。
政策还在精准“搭台子”,让消费意愿能顺畅落地。2025年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专门提了汽车、家居家电的以旧换新和绿色智能化升级,全国两会上还加力扩围以旧换新政策,这波操作下来,家居家电消费大概率会迎来小高潮。汽车市场更明显,三线城市和地级市的购车意愿已经超过了一二线,新能源车成了首选,政策还在打通流通链条、完善充电设施,解决大家的“里程焦虑”和购车顾虑。就连免税店政策都在升级,11月起新增手机、运动用品等品类,还能提前网上预订,就是要把海外消费拉回来。更别说落实带薪错峰休假,让大家有时间出门旅游、看电影,一部《哪吒之魔童闹海》就能撬动跨城消费,这就是政策激活消费场景的力量。
其实现在的消费市场已经透着股韧劲:39%的人想增加电子产品消费,37%的人计划多花点在文化娱乐上,从一线城市到牡丹江这样的城市,大家的消费需求都在冒头。这说明只要政策持续发力,把“增收入、保民生”的基础打牢,把消费场景搭好,内需的潜力就能不断释放。
未来五年,“扩内需、促消费”绝对是贯穿经济发展的主线。从让大家“能挣钱”到“敢花钱”,从民生保障托底到政策精准赋能,每一步都踩在“以人为本”的点上。当消费这个压舱石越来越稳,中国经济不仅能扛住各种挑战,更能走出一条有温度的增长之路。对咱们普通人来说,钱包越来越鼓,日子越来越舒心,就是最实在的获得感。@富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晒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