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的广州小鹏科技园,一场以"涌现"为主题的科技盛宴,向我们展示了AI从虚拟世界走向物理现实的震撼一幕。何小鹏宣布公司将定位升级为"物理AI世界的出行探索者",这简单的几个字背后,是一场关于未来出行方式的深刻革命正在发生。
物理AI:让AI走出屏幕的革命
何小鹏提出的"物理AI"概念,精准戳中了当前AI发展的痛点。我们见过太多只能在手机里聊天的AI助手,太多只能在实验室里转圈的机器人,但真正能走进我们生活、改变我们工作方式的AI却少之又少。小鹏所做的,就是让AI真正"长出身体"——无论是会开车的汽车、会送人的Robotaxi、会干活的机器人,还是会飞的汽车,这些都是AI在物理世界中的具象化。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小鹏第二代VLA系统的突破。它取消了传统的"语言转译"环节,实现了视觉信号到动作指令的直接转换。这就像人类看到红灯会自然停车、看到行人会主动避让一样,是一种近乎本能的反应。更厉害的是,搭载2250TOPS算力的图灵芯片,其参数量达到数十亿级,远超行业千万级水平。这意味着AI不再是被限制在"幼儿园水平"的学步儿童,而是开始具备"大学生"般的思考能力。
量产计划:从实验室到流水线的关键一跃
科技展示最怕什么?就怕那些永远停留在PPT上的"黑科技"。但小鹏这次不一样,四大应用全部明确了量产时间表:2026年推出三款Robotaxi,2026年底量产第二代人形机器人IRON,"陆地航母"飞行汽车2026年首条低空自驾线路落地...这些具体的时间节点,让未来变得触手可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个"无导航自动辅助驾驶"Super LCC+功能。2025年底开放先锋用户共创,2026年一季度全量推送,还面向全球开源。这种开放共赢的姿态,在科技行业实属难得。大众成为首发客户,更是说明小鹏的技术已经获得了国际认可。想想看,以后开车真的可以"扔掉"导航,让AI自己判断路线,这是多么令人期待的变化。
具身智能:AI有了"手脚"的无限可能
人形机器人IRON的升级让人眼前一亮。82自由度、22个自由度仿生手、全固态电池,这些参数背后是一个越来越接近人类的"机器伙伴"。更关键的是,它优先服务工业巡检等实际场景,与宝钢合作落地。这意味着机器人不再是展览馆里的展品,而是真正能下车间干活的"工人"。
飞行汽车的双体系布局也很有意思。"A868"六座机型瞄准长途出行,"陆地航母"则更贴近普通消费者的短途需求。7000台订单、年产能10000辆的规划,显示市场对这种新型交通工具的接受度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高。
未来已来:我们该如何拥抱这场变革?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小鹏展示的这些技术突破,正在将我们曾经以为遥不可及的未来出行场景变为现实。从物理AI汽车的智能驾驶,到人形机器人的工业应用,再到飞行汽车的空中交通,这些创新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生态系统。
何小鹏说小鹏要成为"面向全球的具身智能公司",这一定位揭示了一个重要趋势: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单一产品的竞争,而是整个智能生态系统的竞争。小鹏科技园汇聚的超万名跨领域工程师,正是构建这个生态系统的核心力量。
这场科技变革给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将带来深远影响。当AI真正拥有了在物理世界行动的能力,我们的出行方式、工作模式、生活方式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小鹏正在做的,就是加速这个变革的到来,让未来比我们想象的来得更快一些。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纳指涨超4%,小鹏汽车暴涨近50%#
#科技小登大揭秘#
#亚马逊签下OpenAI千亿算力大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