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际物流技术与运输系统展览会(CeMAT ASIA 2025)昨日开幕,形态各异的机器人成为焦点,多家上市公司集中展示最新研发的具身机器人及其在工厂、物流场景的应用方案。
机器人产业链人士向《科创板日报》记者透露,当前工业制造领域头部企业对机器人“进厂”应用兴趣浓厚,已出现明确订单需求,预计今年底或明年更多机器人将在真实生产场景落地。尽管前景广阔,机器人在制造业与物流领域普及仍面临瓶颈:“大脑”的智能决策能力、“灵巧手”的精细操作水平等核心技术待突破,且场景与数据缺乏也是规模化落地的关键制约因素。
多家企业携新品推动具身机器人落地。仙工智能发布X1-PRO、X2-PRO等新品,X1-PRO具备40自由度、6kg标准负载,融合大模型技术实现高泛化能力;X2-PRO采用类人构型,双臂14自由度支持独立协作。星尘智能机器人演示动态抓取,富士康等头部企业已产生订单需求,年底将推出AI叉车,支持自适应栈板识别与自主地图构建。兰剑智能展示料箱级与托盘级方案,蜘蛛侠系统2.0版实现拆零拣选,海外项目覆盖美、德等多国,建远程运维中心与本地化子公司。科捷智能展示空中穿梭机器系统,适用于30kg内料箱存储。磅旗科技发布RaaS模式,全球首秀双7自由度机械臂,2秒协同CTU机器人;推出“工业AI智能体”,AI跟单员可实现无人仓724小时运营。新松机器人带来锂电行业解决方案,悬臂轴移动机器人精度达1mm,可替代OHT转运。临工智科与人形机器人物流应用并招募合作伙伴;杭叉集团发布首款轮式物流人形机器人,22自由度、275TOPS算力,支持360全方位感知。
快思慢想研究院田丰指出,制造业劳动力短缺、物流业需应对促销压力,传统机械臂难适应柔性需求,智能机器人被寄予承担重复、高危工作的期望。但落地面临技术瓶颈:大脑智能决策尚未突破“AlexNet时刻”,灵巧手因30+自由度、长续航等需求成本高昂且可靠性待提升,场景与数据缺乏也制约大小脑技术突破。未来“专用机器人”或先上岗,半人形轮式、多足机器人以低成本迈入产业门槛。
来源:科创板日报
#人形机器人入厂经济账曝光:两年回本#
#机器人新催化?马斯克构建“世界模型”#
#Figure 03人形机器人发布 量产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