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忘 可有“慧享”?#今年上半年,在市场情绪改善、股市回暖的背景下,“固收+”基金大放异彩,特别在一年期定存利率跌破1%的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偏债混合基金成为了替代银行理财产品的优选工具之一。#念念不忘 可有“慧享”?#
作为一种融合了固收与权益类资产的投资工具,偏债混合产品力争通过巧妙搭配股+债两种资产,平滑单一市场的风险,通过多元化配置力争实现“稳中有进”的收益目标。以今年波动市为例,万得偏债混合型基金指数近6个月的年化波动率为3.64%,明显低于万得全A指数。

偏债混合产品往往较好找到在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平衡,以多债少股的搭配兼顾较低的波动和更高的性价比,致力于起到“1+1>2”的作用。

为什么当下配置“固收+”更合适?
债券打底优势稳固
当前宽松政策延续,优质债券仍具配置价值,提供基础收益保障。
A股估值处于低位"+"部分的权益资产持仓性价比提升,低位布局更有利于捕捉反弹红利。
理财替代需求升温
在存款利率下行背景下,固收+产品风险收益比具备吸引力,成为闲钱理财升级的选择。
市场观点:股债再平衡机遇显现
专业机构普遍认为2025年是固收+策略的"舒适区"——债券资产压舱,权益资产蓄势,进退有据。
长期业绩亮眼
从过往15年的业绩数据来看偏债混合型基金相对短债基金指数和上证综指,获得了更高的收益,同时回撤相对可控,持有体验较好。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固收+基金的优势尤为显著。一方面,全球经济复苏步伐不一,市场波动加剧,传统的固定收益类投资虽能提供稳定的现金流,但收益率却难以令人满意。另一方面,权益市场虽然充满机遇,但也伴随着较高的风险。固收+基金通过灵活配置资产,既能在市场低迷时依靠固定收益类资产稳住阵脚,又能在市场回暖时借助权益类资产提升整体收益,实现了“进可攻,退可守”的投资策略。
对于债市而言
避险情绪升温之下,债市正成为资金“避风港”,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至1.87附近。面对关税扰动,国内降息降准等逆周期调节必要性上升,提升市场宽货币预期;中长期来看,央行“适度宽松”的政策基调并改变,维持低利率环境仍是大概率事件,债市仍具备长期配置价值。
对于股市而言
美国政府滥施关税冲击全球资本市场,“国家队”接连出手释放明确稳市信号;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出台实施政策要能早则早、宁早勿晚,与各种不确定性抢时间”,外部风险超预期或将促使国内政策坚定加大力度。
“固收+”有何优势?
早在17世纪,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就曾说过“聪明人是不会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通过将不同资产进行分散的、多元的配置,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平衡收益和风险,理性应对市场波动,实现长期投资的目标。
从“固收+”本质来看,作为一种投资策略,“固收+”可以看做是由“固收”和“+”两部分组成。“固收”部分主要是以债券等低风险资产作为打底,比例至少占70%,目的是追求长期稳健的收益;而“+”的部分则会投向股票、可转债等风险偏高的权益资产,具有较高的涨跌弹性。通过科学的股债搭配,力争起到“1+1>2”的效果。
相比于权益资产
“固收+”有债券资产打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托底的作用。债券本身存在较为稳定的票息收益,可以对组合收益提供一定的安全垫;
相比纯债类产品
“固收+”基金用小部分仓位配置了权益类资产,投资者也能享受到股市上涨的行情;
而且“固收+”也具有股债配置的灵活性。基金经理可以根据市场变化在合同框架内灵活调整股债比例,力争捕捉超额收益。
从波动率和历史业绩来看,以偏债混合基金为代表的股债混合型产品成为穿越市场颠簸的“利器”,波动性显著低于股票型产品,收益能力相对债券型基金具备优势。通过严格债券打底,辅以较低仓位权益增加弹性,具备“下跌扛得住,上涨跟得上”的特征。
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固收+”?
在挑选“固收+”产品时,我认为要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历史业绩表现、抗波动能力、基金经理风格经验等多维度综合考虑。
泓德慧享混合C基金作为典型的"固收+"策略产品,其核心架构建立在债券资产与权益资产的动态平衡之上。该基金采用"债券打底+权益增强"的双轮驱动模式,通过严格的资产配置比例控制实现风险收益特征的精准定位。根据基金合同约定,其投资组合中债券等固定收益类资产占比不低于70%,股票资产占比上限为30%。
业绩比较基准设定为"中证800指数收益率10%+中证港股通综合指数收益率5%+中国债券综合全价指数收益率85%",这一基准结构清晰体现了产品以债券收益为基石、权益投资为补充的核心定位。
从实际运作来看,基金展现出显著的策略执行一致性。2025年中报显示,债券资产占比达79.30%,其中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等利率债占据主导地位,信用债配置比例较低。这种以利率债为主的配置策略有效降低了信用风险,同时通过久期管理捕捉利率下行带来的资本利得。权益部分则保持适度弹性,股票仓位占比20.10%,但前五大重仓股集中度仅1.93%,持仓分散于制造业、电力、食品饮料等低估值板块,形成"集中度低、行业分散"的权益增强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基金在2022-2025年间股票仓位灵活调整于12.54%-23.76%区间,展现出对市场环境的敏锐应对能力。
该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定位介于纯债基金与平衡型混合基金之间,通过债券资产提供基础收益安全垫,权益资产追求适度增强。历史数据显示,近一年回报14.73%排名同类前15%,最大回撤-18.23%优于同类平均水平,验证了"稳健为主、增强为辅"的策略有效性。从资产协同机制看,债券部分主要配置高等级信用债和利率债,严控信用下沉风险;权益部分采用"红利+小盘成长"双轨策略,既通过高股息股票获取稳定分红,又借成长股捕捉市场机会,两类资产通过动态再平衡实现风险对冲。

数据来源:泓德慧享混合C 2025年中报
管理团队运作模式
泓德慧享混合C采用双基金经理制,由赵端端和姚学康共同管理,形成优势互补的协作机制。赵端端自2021年9月起任职,拥有14年固收投资经验,擅长信用债挖掘与风险控制;姚学康自2022年3月加入管理,宏观研究出身,专注债券策略研究。这种"固收专家+宏观策略"的搭配模式,使基金在资产配置决策中能兼顾微观信用分析与宏观周期研判,有效提升策略的前瞻性。
从分工机制看,两位基金经理形成了明确的职责划分。赵端端主要负责固收部分的久期管理、券种选择和信用风险控制,其管理的债券组合以利率债为主,信用债严格限定AA+及以上评级,占比超50%;姚学康则侧重宏观形势研判与大类资产配置,主导权益仓位的战术调整。2025年二季度基金增持基建、电力等低估值板块的操作,正是团队对稳增长政策导向的协同响应。这种专业化分工使基金在2024-2025年股债双波动环境中仍保持策略连贯性,近三年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1.38%,印证了管理模式的稳定性。
投研团队背景对策略延续性形成有力支撑。泓德基金投研团队超50人,坚持价值投资理念,2024年管理规模超460亿元,为基金经理提供扎实的研究支持。值得注意的是,两位经理共同管理的另一只产品泓德睿享一年持有期混合A近一年回报达15.56%,显示团队在股债平衡策略上的可复制能力。从操作风格看,基金2024年换手率达522%,显著高于同类平均水平,反映团队通过高频交易优化持仓结构的积极管理特征,但也需关注交易成本对长期收益的潜在侵蚀。
费用结构与持有成本
泓德慧享混合C的费用体系呈现"中等管理费+显著销售服务费"的特征,对持有期限不同的投资者形成差异化成本影响。具体来看,基金年管理费率为0.80%,托管费率为0.20%,处于同类中等水平;C类份额收取0.40%的销售服务费,不设申购费,持有≥30天免赎回费。与同类产品相比,其综合费率为1.40%(管理费+托管费+销售服务费),隐性费率0.56%排在同类前48%,整体成本控制具有一定竞争优势。
长期持有成本效应需特别关注。以10万元初始投资、年化收益率8%为例,持有1年的费用侵蚀约为1.4%,净收益率为6.6%;若持有3年,复利效应下费用累计影响将达4.2%。相较而言,A类份额虽收取申购费但无销售服务费,更适合长期持有。从持有人结构看,截至2024年末机构投资者占比高达99.15%,反映专业投资者对其费用效率的认可,但极端集中的结构也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需结合持有目标审慎评估。
费用优化方面,基金展现出两方面的改进空间。一方面,0.80%的管理费虽低于主动权益类产品,但相较部分指数化"固收+"基金仍存在约0.3%-0.5%的压缩空间;另一方面,高换手率策略带来的隐性交易成本(2024年达522%)可能进一步蚕食收益,未来可通过平衡交易频率与持仓稳定性提升费后回报。对投资者而言,根据资金期限选择份额类别至关重要——C类份额适合中短期(1-3年)持有,而5年以上长期资金则更适合选择前端收费的A类份额。
跨周期收益表现
泓德慧享混合C基金在不同市场周期中展现出显著的策略适应性。在2024-2025年经济复苏驱动的牛市环境下,基金通过将权益仓位灵活调整至14%-26%,成功捕捉数字经济与红利风格的结构性机会,近6个月收益达5.72%,近一年收益率16.08%,显著跑赢中证全债指数2.80%的基准表现。这一阶段权益增强贡献的超额收益占比达60%,印证了"固收+"策略在风险资产回暖时的进攻性。而在2022年熊市期间,基金通过将债券仓位提升至87.23%(其中国债与政策性金融债占比超70%),有效缓冲权益市场回调冲击,当年最大回撤-3.15%,低于偏债混合型基金平均水平。这种"债券压舱石+权益弹簧"的配置逻辑,使产品在极端市况下仍能保持净值稳定。
震荡市中的表现更凸显管理团队的战术执行力。2024年二季度股债双杀期间,基金通过久期管理(缩短组合久期至2.1年)和行业轮动(增配基建、电力等防御板块),实现47次净值创新高,季度正收益概率达83%。从收益归因看,债券票息贡献基础收益的65%,权益增强带来25%的收益增量,剩余10%来自转债与现金管理。这种多资产协同的收益结构,使基金在2024-2025年市场波动率超20%的环境下,仍保持6.24%的年化波动率,显著低于同类平衡型产品。

风险控制能力解析
基金构建了多层次风控体系,关键指标全面优于同类。从绝对风险指标看,近一年最大回撤-3.02%,低于同类平均-3.79%,且回撤恢复周期缩短至27天,优于同类近9成的基金。波动率控制尤为突出,年化波动率6.24%仅为股票型基金的1/5,与纯债基金7.1%的水平相当。这种低波动特性使产品夏普比率达1.62,位列同类前5%,单位风险收益回报显著优于平衡型基金平均水平(夏普比率0.89)。
风险调整收益矩阵揭示策略优势。通过分解卡玛比率(收益回撤比)发现,基金在承担每1%回撤风险时可获取2.15%的年化收益,而同类平均仅1.03%。特殊行情测试显示,2024年3月债市调整期间,基金通过利率互换对冲久期风险,单月净值跌幅控制在-0.8%,同期中债综合指数下跌1.5%。这种主动风险管理能力,使产品在2025年股债相关性逆转至0.4的复杂环境中,仍保持收益稳定性。

资料来源:Wind、基金定期报告
收益稳定性检验
持有期分析验证长期配置价值。统计显示,任意时点买入并持有1年的正收益概率达76.77%,持有3年升至92.3%,远高于偏债混合型基金平均水平(1年68%、3年85%)。收益分布呈现"右偏"特征:持有1年获得5%-10%收益的概率为31.2%,而亏损超5%的概率仅6.8%。这种"有限下行、渐进上行"的收益曲线,显著改善投资者持有体验,2025年机构投资者留存率高达87%,印证策略稳定性。
创新高频率与修复能力凸显韧性。近一年基金创新高天数累计达84天,平均每5个交易日实现1次突破,创新高间隔最长不超过15个交易日。极端压力测试表明,在模拟2022年同等级市场冲击下,组合通过减持信用债(AA+及以上占比提升至80%)和增持国债期货对冲,可将最大回撤进一步压缩至-2.5%。这种动态平衡机制,使产品在2025年规模从2.37亿骤降至5218万元时,仍维持净值波动率稳定在0.3%区间,展现优秀的流动性管理能力。
投资策略——固收资产运作特征
泓德慧享混合C基金的固收资产配置展现出鲜明的防御性特征与主动管理能力。债券持仓占比稳定维持在79%-90%区间,其中利率债(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占据主导地位,2025年中报显示其持有的23附息国债23、24国开15等品种合计占比超60%,而信用债配置比例显著低于同业平均水平。这种以高流动性利率债为核心的配置策略,一方面通过国家信用背书有效规避了信用风险,另一方面为组合提供了充足的质押融资能力,在2024年7月市场赎回潮期间成功应对了流动性压力。
久期管理呈现明显的逆向调节特征。基金经理赵端端采用"哑铃型"久期策略,一端配置3-5年期利率债锁定稳定票息,另一端精选AAA级短融债捕捉流动性溢价。2025年一季度组合久期从5.2年主动降至3.8年,提前应对了二季度利率上行风险,这一调整使得基金在5月债市调整中回撤幅度比同类产品低0.8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基金债券换手率仅18%,显著低于行业平均,反映出对优质资产的长期持有理念。在利率下行周期中,团队通过增持7-10年期国债获取资本利得,2024年四季度久期拉长至4.5年,成功捕捉到2025年初的利率下行行情。
信用债配置严格遵循"高等级+短久期"原则。持仓中AA+及以上评级债券占比超50%,且集中配置于江浙等财政实力较强区域的城投债,完全规避了地产债等高风险品种。这种审慎的信用策略使基金在2024年信用债违约潮中保持零违约记录,同期中债综合财富指数下跌1.2%的背景下,基金固收部分仍实现2.8%的正收益。

数据来源:泓德基金定期报告
权益增强实施路径
基金的权益增强策略通过"红利+小盘成长"双轨制实现风险收益的优化平衡。股票仓位严格控制在12.54%-23.76%区间,2025年二季度末为20.1%,前五大重仓股集中度仅1.93%,显著低于同类平均的8.5%。这种极致的分散化投资有效规避了个股黑天鹅风险,2024年单只个股暴雷对基金净值的影响不超过0.15%。
红利策略聚焦现金流稳定的成熟企业。长江电力、伊利股份等持仓标的具备ROE持续高于15%、股息率超过3%的特征,构成组合的"稳定器"。这类资产在2024年熊市中展现抗跌性,期间中证红利指数下跌9.6%,而基金红利持仓部分仅回撤4.2%。成长端则侧重产业升级方向,重点配置数字经济(云计算、大数据)及先进制造领域,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三重筛选体系精选标的:宏观层面跟踪PMI、社融等先行指标;中观层面聚焦ROE改善行业;微观层面要求现金流稳定、研发投入占比超行业均值。2025年上半年,小盘成长持仓贡献了权益部分62%的超额收益。
仓位调整展现出色的市场适应性。2024年一季度将股票仓位降至12.54%的阶段性低点,成功规避二季度股债双杀;而在2025年慢牛行情中逐步加仓至20.1%,重点增持基建(四川路桥)、电力等低估值板块,6个月内实现权益部分收益率18.7%,跑赢沪深300指数7.2个百分点。港股通标的占比严格控制在30%以内,通过分散A/H市场风险,在2025年3月美债波动引发的港股调整中,相关持仓回撤比恒生指数低4.8%。
风险对冲与流动性管理
面对机构投资者占比99.15%带来的潜在赎回压力,基金构建了三级防御体系。日常流动性层面,保持4.25%的现金及等价物储备,严格执行"不低于净值5%"的监管要求,2025年6月曾单日应对1.2亿元赎回而未触发强制卖券。极端市场应对方面,设置10%的强制止损线和分级赎回预案:当单日净值下跌超3%时启动5%止损,超4.5%时止损10%,2025年8月沪深300暴跌4.5%期间,该机制使基金少损失1.8%的净值。
利率风险对冲采用多元化工具组合。除久期调节外,基金配置20%浮动利率债基对冲加息风险,并通过国债期货建立对冲头寸。2025年二季度TF合约基差率降至0.3%,使得对冲成本比2024年下降40%。信用风险防控则通过严格的入库标准实现,AAA级债券占比超70%,并完全规避地产债,某短债基金因地产债占比仅0.8%,在2024年地产债危机中最大回撤控制在0.2%以内。
适用投资者画像
基于风险收益特征与持有成本分析,泓德慧享混合C基金的目标投资者可构建三维特征矩阵。从风险承受能力维度看,基金适合R3稳健型投资者,其近三年年化波动率6.24%、最大回撤-3.02%的风控水平,与能承受5%以内净值波动的群体需求高度匹配。就投资期限而言,C类份额0申购费及持有≥30天免赎回费的费率结构,特别适配1-3年中期持有需求,但长期资金建议转向A类份额以规避0.4%的销售服务费累积效应。
根据配置目标差异,三类典型投资者最具适配性:一是追求资产保值增值的保守型个人投资者,可将50%-70%资产配置该基金作为核心持仓;二是需要平衡组合波动的机构投资者,20%-30%的配置比例能有效对冲权益资产波动;三是采用“核心+卫星”策略的平衡型投资者,将其作为底仓搭配行业主题基金提升收益弹性。

短期看,债市依然多空交织,虽然做多情绪边际改善,但利率突破前低仍需更多理由。
从理财产品全面净值化、打破刚兑,到无风险利率持续下行,“躺赚”的时代已经渐行渐远,家庭理财对于更高收益率的要求,也需要一次彻底的顺应大势的思路调整。
当居民对稳健收益的需求依然强烈,而传统理财模式正在转型,“固收+”产品恰逢其时地填补了这个空白,这不仅是产品的迭代,更是一场财富理念的进化。
因此,对于“固收+”基金来说,在市场方向不明、波动加剧的震荡市中,“固收+”基金的优势最为凸显:
一方面,可以用“固收”部分提供基础收益,发挥其稳定器作用,有效缓冲市场下跌和剧烈波动带来的冲击,控制组合整体回撤。
另一方面,利用好“+”的部分,也能够在市场震荡中寻找结构性机会,通过合理资产配置实现收益的增厚。
这种独特的“两栖”性能,使得 “固收 +” 基金能够在震荡市场中做到进可攻、退可守,为投资者带来较好的投资体验。
所以,综合来说,“固收+”基金对不同市场环境的适应能力是比较强的,其产品设计的初衷就含有“淡化择时”的理念,所以有长期投资需求的朋友可以不用太去在意什么时候买这个问题。如果从“固收+”基金本身的性能来说,可能震荡市中,它能一面用“固收”弱化波动,一面用“+”把握机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
如果现在主要持有债基,希望适度提升收益潜力、接受小幅波动的资金(如家庭备用金、中期理财资金),不妨可以考虑加仓或配置一部分资金到“固收+”基金。比如泓德慧享混合(A:011781,C:011782)这类优秀的偏债混合型产品,从容应对市场变化。@泓德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