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忘,可有“慧享”# @泓德基金
虽然现在是牛市。
但是牛市里面,选择泓德慧享混合C类(011782)也是好的。
泓德慧享混合 C 类(011782)通过 “债券打底 + 权益增强” 的组合设计,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捕捉市场机会,尤其适合追求稳健收益、风险偏好适中的投资者。
一、策略定位
1. 高纯度固收底仓构筑安全边际
基金以85%-90% 的债券仓位为核心,主要配置国债、政策性金融债、AAA 级信用债等高等级品种。这种设计带来两大优势:
稳定性:票息收益提供基础回报(年化约 3%-4%),2024 年四季度债券持仓贡献了组合 80% 以上的收益。
抗风险能力:回撤更小,通过动态调整久期有效规避利率波动风险。
2. 权益增强的精细化运作
股票仓位严格控制在15%-20%,采用 “红利风格打底 + 小盘成长增强” 策略:
红利资产:配置建筑、公用事业等低估值高股息板块。
小盘成长:精选细分领域龙头,利用流动性宽松环境捕捉弹性机会。
2025 年上半年,权益部分贡献了组合约 2%-3% 的超额收益。
可转债增强:持仓占比约 16.58%,通过 “进可攻退可守” 的特性平衡股债收益弹性。
二、收益表现:长期稳健与短期爆发力的双重优势
1. 中长期超额收益显著
绝对收益:截至 2025 年 8 月 28 日,基金净值达 1.0099,近 12 个月涨幅 14.01%,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约 6.8%,大幅跑赢业绩比较基准(同期 5.48%)。
相对排名:近一年在同类 1272 只基金中排名前 12%(147/1272),夏普比率 2.17,优于 91% 的同类产品,体现出高性价比。
2. 短期抗波动能力突出
低波动率:近一年净值波动率仅 6.24%,显著低于权益类资产平均水平,基金单周最大回撤控制在 1.2% 以内。
快速修复能力:2024 年四季度市场调整后,基金净值仅用 2 个月即收复失地,显示出较强的策略适应性。
三、风控能力:多维度构筑风险防护网
1. 股债动态平衡机制
仓位限制:股票仓位上限 30%,当权益市场估值过高时自动触发再平衡,2024 年三季度在半导体板块过热时主动将股票仓位降至 18.61%。
行业分散:前十大重仓股占比仅 1.18%,覆盖建筑、医药、电子等低相关行业,避免单一行业风险。
2. 信用风险的严格把控
持仓标准:债券投资以 AA + 及以上评级为主,国企、央企债券占比超 70%,从源头规避信用违约风险。
动态监控:建立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对持仓债券进行季度压力测试,2021 年以来未发生信用违约事件。
3. 流动性管理的精细化
现金类资产:持有约 2.65% 的现金及等价物,结合机构持有比例 99.87% 的稳定性,保障大额申赎流动性。
交易策略:债券单笔成交规模平均 800 万元,显著低于同业 2000 万元,便于快速捕捉个券交易机会。
四、费用结构:低摩擦的交易体验
1. C 类份额的成本优势
零申购费:与 A 类相比,C 类份额免申购费,持有 7 天以上免赎回费,适合短期波段操作。
综合费率低:管理费 0.8%/ 年 + 销售服务费 0.4%/ 年,合计 1.2%,低于同类 “固收 +” 基金平均 1.5% 的水平。
2. 隐性成本的控制
跟踪误差小:通过算法交易优化,日均跟踪误差控制在 0.05% 以内,较同类平均降低 60%。
换手率优化:权益部分年换手率约 500%-600%,通过高频调仓降低冲击成本,2025 年上半年交易成本较同业低 15%。
五、管理团队:双基金经理的能力互补
1. 赵端端:固收领域的深度耕耘者
经验积累:16 年证券从业经验,擅长利率债久期调节和高等级信用债配置,管理的债券组合连续三年未出现信用违约。
风控能力:在 2024 年城投债风险事件中,提前调出相关持仓,规避 5% 以上的潜在回撤。
2. 姚学康:权益增强的灵活操作者
策略创新:开发 “专利数量 / 研发投入” 筛选指标,在 1.6T 光模块量产前及时布局相关企业,贡献 2.3% 的超额收益。
市场适应:2025 年二季度精准捕捉建筑装饰、交通运输等政策红利板块,推动权益部分收益提升至组合贡献的 30%。
六、适配场景
1. 核心适配人群
保守型投资者:追求年化 5%-6% 的稳健收益,可将其作为核心资产配置(建议占比 30%-40%)。
平衡型投资者:通过股债对冲降低组合波动率,适合与科技、消费等权益基金搭配(如泓德慧享 C 50%+ 科创芯片 ETF 30%+ 消费龙头 ETF 20%)。
长期养老储备者:低波动特性匹配资金的长线增值需求,可采用定投策略平滑成本。
泓德慧享混合 C 类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将固收的稳健性与权益的弹性有机结合,通过高等级债券构筑安全边际,以小盘成长股和可转债增强收益,最终形成低波动、高夏普比率、强流动性的独特竞争力。
在当前 “低增长、低利率、高波动” 的市场环境下,其 “进可攻退可守” 的策略特性尤为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