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5-12 11:42:32 股吧网页版 发布于 山东
业绩比较基准是公募基金的生命线
  

上周三(5月7日),《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发布。方案提出优化主动权益类基金收费模式,突出强化与投资者的利益绑定,全面建立以基金投资收益为核心的行业考核评价体系。这标志着公募基金费率改革从“降费让利”向“机制重构”纵深推进,逼近公募基金行业改革的“深水区”。


在具体落地实施方面,《行动方案》多次提到业绩比较基准。强调用业绩基准来规范基金经理投资行为、防止风格漂移;此外还鼓励发行新型浮动费率基金,打破基金公司 “旱涝保收” 的现状。


实际上,业绩比较基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堪称公募基金的生命线。但一直以来被公募行业束之高阁,常常被大家忽视。那么对公募基金的改革为何要强调业绩比较基准?今天我们就为大家分析一下。


一、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基金管理行为“拉回正轨”


5月7日的《行动方案》提出将业绩比较基准作为衡量基金业绩表现的重要标尺之一,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作用。

1、什么是业绩比较基准?

公募基金的业绩比较基准是指基金设立时设定的预期收益和风险目标标准。不过,业绩比较基准绝非一个简单的参照指标,而是基金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贯穿于基金的全生命周期。


从投资运作维度看,它相当于为基金产品的投资运作定下“行动纲领”,确保基金运作不偏离既定定位,约束基金经理投资行为,避免出现 “名不副实” 的情况。无论是成长型基金聚焦高潜力赛道,还是价值型基金深耕低估值领域,业绩比较基准都像一把无形的标尺,确保基金的投资风格始终如一,让投资者对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心中有数。


从投资价值评估层面,业绩比较基准是评估基金经理投资能力的关键参照。通过将基金实际收益与业绩比较基准情况对比,可以分析出基金投资策略的有效性与超额收益获取能力。这让投资者在选基时拥有客观、清晰的衡量标准,从而在众多基金产品中,筛选出契合自身需求的优质标的。


业绩比较基准深度渗透于基金运作全流程,无论是投资决策、业绩评价,还是产品定位、投资者选择,它都发挥着关键作用,也正因如此,它才成为当之无愧的基金生命线。


2、业绩比较基准重要,但长期被忽略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如此重要的业绩比较基准却长期处于被忽略、被轻视的状态。


比如,我们常见的产品“风格漂移”现象。有的基金业绩比较基准是沪深300,本应配置均衡,却长期押注单一的赛道;有的基金业绩比较基准是“沪深300指数收益率*55%+上证国债指数收益率*45%”,却在某些时间持有90%以上的股票,本应是中风险基金却成为高风险基金。这种现象给投资者带来很大困扰。


通过大量的研究,我们发现一直以来业绩比较基准被公募行业忽略的主要原因如下:


1)考核机制导向

现行考核体系过度聚焦基金的相对排名与中短期收益率,基金公司在内部考核与对外宣传时,往往将亮眼的阶段性业绩作为核心卖点,却鲜少与业绩比较基准进行深度对标。


这种导向促使部分基金经理将精力集中于追逐短期热点、布局热门赛道,试图通过短期业绩冲刺提升排名,而忽视了长期稳定超越业绩基准的核心目标。投资策略的 “短视化” 不仅模糊了基金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也容易对投资者产生误导,导致投资预期与实际收益出现偏差。


2)投资者偏好及认知局限

不少投资者存在 “追涨” 惯性,更关注基金在收益排行榜中的位置,热衷于短期涨幅显著的产品,较少关注基金的实际运作是否偏离其设定的业绩比较基准。这种投资偏好进一步强化了整体行业对短期业绩的追逐。


3)缺乏监管约束

过去监管对业绩比较基准的设定和使用缺乏明确、详细的规定,使得基金公司在设定基准时有较大的自由度,不少基金在设置基准时相对随意,导致业绩比较基准失去应有的约束效力。即使出现投资偏离,也无需承担相应成本。


4)利益分配失衡

当前基金管理费收取模式主要与规模挂钩,而非实际业绩表现。无论基金是否跑赢业绩比较基准,管理费收入基本不受影响。这种 “旱涝保收” 的盈利模式,削弱了基金公司与基金经理对业绩比较基准的重视程度。


3、三大举措,把基金管理“拉回正轨”

从《行动方案》来看,当前监管层扭转基金管理行为偏离业绩比较基准这种局面,主要通过三大举措:


1)明确基金产品业绩比较基准的设定、修改、披露、持续评估及纠偏机制。切实发挥其确定产品定位、明晰投资策略、表征投资风格、衡量产品业绩、约束投资行为的作用。


这一举措让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明白自己管理的基金从何处来(为什么发行一只基金)、又往何处去(能为基金持有人带来什么),把基金经理的管理行为“拉回正轨”,让其投资目标回归基金自身的业绩比较基准,放弃风格漂移、押赛道等激进做法。同时,这一举措也有助于投资者选出符合自身需求的产品,使基金持有人更加准确的评价基金的表现,避免因基金经理盲目操作而带来的损失。


2)鼓励基金公司发行和业绩比较基准挂钩的新型浮动费率产品。在未来一年内引导管理规模居前的行业头部机构发行此类基金数量不低于其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发行数量的60%。


根据我们的了解,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三种浮动费率基金,分别与基金规模、持有时间、业绩挂钩,但因为种种原因,这些产品发展的不温不火。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和原有的与业绩表现挂钩的浮动费率基金相比,此次推出的与业绩比较基准挂钩的新型浮动费率产品有三重突破。一是精细化收费,费率标准细化至单笔份额,避免“大锅饭”式收费,真正实现了“千人千面”的差异化收费,比如按照每个投资者、每笔基金份额的持有时间、持有期间的年化收益率分档收取管理费。二是双向激励,超额收益共享与业绩不佳返还机制并行,而原有的与业绩挂钩的浮动费率基金如果业绩不达标,通常还可以收取基础管理费(比如安信价值精选设定了1%的固定管理费)。三是紧盯业绩比较基准,避免基金投资风格的漂移。四是要求基金公司发行这类产品达到一定的数量,确保真正落地实施。


这一举将基金管理费和业绩表现挂钩,有助于实现管理人与投资者利益的深度绑定,尤其是当业绩不达标时管理人需要返还部分管理费给投资者,相当于“到嘴的肉还得吐出来”。这种举措会倒逼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不能只想着如何扩大基金规模,而是要思考如何提升投研能力,在长期中持续战胜业绩比较基准。


3)进一步完善行业考核评价机制,全面建立以基金投资收益为核心的考核体系。一是基金公司股东和董事会对公司高管的考核,基金投资收益指标权重不低于50%。之前监管规则没有具体的考核权重要求,这次出台的规则非常明确,约束力更强。二是对于基金经理的考核,基金产品业绩指标权重不低于80%,对三年以上产品业绩低于业绩比较基准超过10个百分点的基金经理,要求其绩效薪酬应当明显下降。


这一举措相较于之前的监管规定和行业实践,使基金投资收益的考核权重占比更高、更明确。考核周期更长、影响人群更广、约束力更强,让投资业绩关系到基金公司、高管及基金经理的绩效考核与薪酬激励。也就是说当基金投资业绩不达标时,不再是持有人独自落泪、关灯吃面,这些相关人员的收入都会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


整体上看,《行动方案》直击公募行业本源,围绕业绩比较基准这条生命线,从意识、行为、考评等方面对行业进行系统性的纠偏,



二、重点和难点:回归业绩比较基准的挑战有多大?

从实际来看,基金的业绩比较基准并非容易战胜,和业绩比较基准挂钩的产品以及考核机制在落地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具体的问题。


1、战胜业绩比较基准并非易事

根据统计,若以三年期作为考核周期,目前市场上有16%和10%的基金在过去一年和三年的业绩比业绩比较基准低10%,这意味着按照《行动方案》这些基金的基金经理的薪酬应当大幅降低。


表:低于业绩基准10%的基金情况

来源:Choice,晨星(中国),截至2024.12.31

从统计中还可以发现,基金经理的表现与A股大环境影响关联度较高,在市场走熊的时候,这种业绩不达标的情况更加普遍。甚至有基金出现跑输业绩比较基准50个百分点以上的情况。举例来说,某创新成长混合基金成立于2018年12月26日,截至今年1季度末,过去3年该基金A类份额净值增长率为-58.8%,而同期的业绩比较基准为-1.38%,跑输业绩比较基准50个百分点以上。(来源:Choice,基金定期报告,业绩比较基准为“沪深300指数收益率60%+恒生综合指数收益率10%+中债综合指数收益率30%”)


表:某创新成长混合业绩表现

来源:基金定期报告,截至2025年1季度末


2、业绩区间确认复杂

《行动方案》提出“对三年以上产品业绩低于业绩比较基准超过10个百分点的基金经理,要求其绩效薪酬应当明显下降”这项措施,具体到实施中会碰到一些问题。


比如有些基金经理在三年跑不出业绩的情况下,会出现调岗或离职的情况,绩效薪酬调整也就不存在了,后续的接任者如何重新进行三年一期的业绩考核存在任职时间接续问题。


3、业绩比较基准制定的科学性

有投资者存在疑问,如果基金设一个很好战胜的“低标准”作为业绩比较基准,岂不是更容易跑赢?这个问题要辩证地看:业绩比较基准约束的,不只是收益,更包括风险。


一般来说,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采用收益弹性低的业绩比较基准的基金也不应该有太大的回撤。在市场下跌时,该基金也得比“低基准”跌得还少才行,和业绩比较基准的偏离是主动基金的超额来源,同时也是风险来源。


我们觉得,和业绩比较基准挂钩的新型浮动费率基金,未来发展具有一定的潜力和机遇,但实际落地需要基金行业各方共同努力,来攻克细节问题。比如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主动型基金经理以后都要围绕业绩比较基准做投资,业绩表现和自己的工资、奖金、职业生涯紧密挂钩,很可能出现部分主动型基金经理不愿意冒险,使得投资策略变得中规中矩的情况,这导致部分主动型基金的收益表现可能会向指数增强型基金靠拢。


不过,这种约束机制从长远看将引发行业的深度变革。基金经理会更注重风险收益平衡,深耕长期价值标的。基金公司将优化投研体系,更加强化风险控制。未来,市场有望诞生一批业绩稳健、波动小的基金产品,牛市稳步增值,熊市有效抗跌,让投资者摆脱择时焦虑,实现资产稳健增长,重塑市场信心。


三、结语

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已经有基金公司先行一步,开始加快对业绩比较基准调整的脚步。截至5月7日,共有66只公募基金进行了业绩比较基准变更,且主要集中在主动权益类基金(来源:Choice,不同额合并统计,剔除因生命周期变更基准的FOF产品)。


比如汇添富数字经济引领发展原先对标的权益指数原本为沪深300指数,调整后加入了中证TMT产业主题指数。鹏华基金将旗下鹏华沪深港新兴成长A的对标由沪深300指数调整为沪深300成长指数。此外目前很多公司开始积极筹备和业绩比较基准挂钩的新型浮动费率基金的申报。


可见《行动方案》以业绩比较基准为抓手,包含考核转向与费率改革等多重机制,从根本上校正价值创造导向和重塑利益分配机制。方案有望打破行业沿袭多年的管理费“旱涝保收”格局,推动基金公司从“重规模”向“重回报”转变,真正实现以投资者利益为先。

声明:基金、基金投顾组合的研究、分析不构成投资咨询或顾问服务,本账号发布的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作为买卖的依据。基金投资有风险,基金及基金投顾组合的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为其他客户创造的收益,并不构成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投顾业务尚处于试点阶段,基金投顾试点机构存在因试点资格取消不能继续提供服务的风险。敬请认真阅读相关法律文件和风险揭示声明,基于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理性投资。


郑重声明:用户在基金吧/财富号/股吧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