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快闪:4000点上下,如何从容应对?#
$易方达中证人工智能主题ETF联接C$
$易方达上证科创50联接C$
#晒收益#

以下是我作为一名普通投资者的长期主义实践:在波动中寻找确定性!
A股市场反复冲击4000点又冲高回落,如同一场耐力与心性的考验。截至2025年11月,主动权益基金对TMT板块的配置比例已逼近40%,科技股交易拥挤度引发市场担忧。然而,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技术革命催生的产业浪潮中,真正的成长股终会穿越周期。作为一名普通投资者,我选择以定投为舟,以科技成长为主桨,在震荡中积累筹码,在长期中等待价值绽放。
一、我为何坚定看好科技成长板块?三重逻辑构筑护城河。
1、政策顶层设计:从“人工智能+”到国家战略。
2025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到2030年智能经济成为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此前,“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与“十四五”期间多项专项政策形成合力。政策不仅提供资金支持,更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如“东数西算”工程)、数据开放平台等降低行业创新成本。截至2025年6月,我国算力总规模达788EFLOPS,智能算力增速连续多年超30%,为技术落地打下地基。
2、需求爆发:内需升级与全球替代双轮驱动。
内需市场扩容:AI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向千行百业。例如,工业机器人产量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长35.6%,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超400家;医疗AI辅助诊断系统将癌症早期检出率提升25%。
全球化替代机遇:半导体国产化是典型案例。2024年中国本土AI芯片品牌渗透率约30%,较同期翻倍。在复杂国际环境下,国产替代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为企业带来确定性订单。
3、技术突破:从“跟跑”到“并跑”的质变。
我国AI专利数量占全球61.5%,大模型性能与国际领先水平持平。多模态模型、具身智能等前沿领域加速迭代,推动成本下降。例如,DeepSeek开源模型走通“低成本、高性能”路径,降低技术应用门槛。技术红利正在转化为商业回报:2024年AI核心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连续多年增速超20%。
结论:政策、需求、技术如同三角支架,共同撑起科技成长板块的“高确定性+高弹性”。即使短期估值波动,长期成长空间足以消化压力。
二、震荡市下的投资策略:定投为核心,动态优化为辅。
1、为什么选择定投?数据验证“低位积累”的价值。
定投的核心优势是平滑成本。以中证500指数为例(2010-2016年),普通定投累计收益率41.8%,而一次性投资仅36.8%。在震荡市中,定投更显优势:
熊市与震荡市是定投黄金期:通过分批买入,投资者在市场下跌时积累更多低成本筹码。历史数据显示,在亏损超10%时开启定投,收益率明显更高。
避免情绪化择时:2025年三季度科技股持仓拥挤度达历史高位,短期波动加剧。定投通过纪律性操作规避“追涨杀跌”。
2、如何优化定投?三种策略对比。
普通定投:定时定额投入,资金稳定,追求省心。
均线策略:指数低于均线时加码,高于时减码,有一定市场判断能力。
价值平均策略:设定月度资产增值目标,差额补仓,资金充裕、可承受波动。
3、标的选择:聚焦高质量成长与均衡配置。
核心仓位(60%):选择主动型科技主题基金,优先考虑基金经理投资理念与业绩持续性。例如嘉实基金孟夏管理的产品,其代表作嘉实制造升级近一年收益率54.6%,超额收益显著。质量成长风格基金经理更注重企业现金流与分红能力,适合长期持有。
卫星仓位(40%):覆盖低估值细分领域,如AI应用、半导体设备等。当前AI应用板块估值相对合理,且受益于海外商业化映射。
三、应对短期波动的心理建设:拒绝焦虑,拥抱周期。
1、理解拥挤度的“双面性”。
科技股持仓占比高不等同于见顶。兴证策略指出,TMT板块自由流通市值占比已超25%,配置比例提升与市值扩张匹配。且历史数据显示,单一行业持仓占比突破20%后虽可能回调,但产业趋势未结束前,调整后常创新高(如2019-2021年消费板块)。
2、以“种树思维”替代“砍柴心态”。
农民不会因幼苗生长慢而频繁拔起查看。投资亦如此:
延迟满足:科技成长股需时间消化估值。例如AI算力环节需等待资本开支转化为业绩,2025年海外云厂商投资超3200亿美元,需求周期有望延续至2026年。
关注基本面而非价格噪声:基金经理孟夏提出“长期重于短期,质量重于弹性”。真正值得持有的企业,应具备持续分红能力、技术壁垒及清晰的产业趋势。
四、结论:在智能经济浪潮中做一名“长期主义者”。
“真正的投资不是预测风雨,而是打造方舟。” —— 引自价值投资者霍华德·马克斯的风险控制哲学
当前A股处于科技产业周期与市场情绪周期的共振点。智能经济已被定义为继信息经济、数字经济后的新范式,其核心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生产要素重构(数据为新要素)、生产力跃迁(智能化替代数字化)、生产关系变革(人机协同成为常态)。这一进程中,波动是常态,但趋势是朋友。
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无需追求精准抄底,而需以定投为桨,以产业趋势为帆:
政策锚定方向:顶层设计为科技行业划定长达十年的发展航道。
定投抵御波动:均线策略+止盈纪律可化波动为盟友;
质量穿越周期:选择现金流健康、技术可落地的企业,避免概念炒作。
正如一棵树的成长,需经历春夏秋冬。在智能经济大幕开启的今天,埋下种子、耐心浇灌,终将见证时间玫瑰的绽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