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多家车企加速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一场跨界创新热潮正在行业内涌动。
在2025广州国际汽车展上,传统汽车的光芒似乎有所收敛——车企在汽车核心技术领域难现颠覆性突破,却将人形机器人作为展台新焦点。例如,广汽集团推出第四代具身智能机器人“GoMate Mini”,小鹏汽车则携全新人形机器人“IRON”亮相。
在智能汽车技术迭代略显平缓的当下,人形机器人成为广州车展的“人气担当”。这一现象背后,是上汽、比亚迪、长安、奇瑞等车企集体涌入机器人赛道,特斯拉更将其视为未来战略核心。
这种跨界布局并非偶然。智能汽车与人形机器人在底层技术逻辑上存在高度契合——汽车的智能感知、自主导航、路径规划及人机交互等技术方案,均可直接迁移至机器人领域。正如部分企业以手机制造逻辑跨界造车,车企亦在以成熟的“造车方法论”开发机器人。它们试图将自身在智能制造、运动控制、用户生态及品牌影响力等领域的优势,转化为业绩增长与估值提升的“第二曲线”。
然而,在这场“跨界热”中,更需保持理性审视。人形机器人的商业逻辑、技术成熟度与汽车行业存在显著差异:其研发需持续高强度投入,回报周期长,市场教育与生态体系构建更需海量时间与资金支持。若车企盲目跟风、无序投入,可能加剧现金流压力,甚至引发流动性风险。
更何况,当前汽车行业尚未完全摆脱“价格战”等市场压力:今年前9个月,中国汽车行业整体利润率仅4.5%,低于下游工业企业平均水平;而三季度国内上市车企利润总和,甚至不及丰田汽车一家的单季度盈利。
笔者认为,车企布局人形机器人应基于技术延伸性与真实市场需求,制定长期战略,而非单纯追逐热点的资本行为。唯有在创新投入与财务稳健间寻求平衡,才能在机器人赛道行稳致远,静待“春暖花开”。
来源:证券时报
#低估补涨号启航##今年买基金赚了多少钱?##3800点的A股值得加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