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怎么投#
前两年还能靠“大模型参数多”“应用场景酷”蹭热度,现在资金只认“政策对口、有硬货、能落地”的标的。最典型的就是算力基建领域,这是AI的“硬支撑”,政策刚提“突破算力瓶颈”,浪潮信息立马就签了阿里3年280亿的AI服务器大单,上半年营收直接涨了90%,全年收入预计奔着2000亿去 。中科曙光更不含糊,国产AI服务器出货量翻倍,在政府、金融领域卖得风生水起,前三季度净利润涨了24% 。这就是新逻辑:政策锚定算力是核心,资金就跟着砸向有订单、有份额的“卖铲人”。
国产替代这条线,更是被政策催成了“必争赛道”,投资机会一抓一个准。以前大家总担心“国产芯片行不行”,现在寒武纪用数据给出了答案: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暴涨23倍还多,净利润超16亿,直接实现规模化盈利,在英伟达产品遇冷时抢下了不少替代订单 。这背后就是政策给的底气——科技部明确要“聚力开发高端算力芯片”,国产替代从“选择题”变成了“必答题”。不只是芯片,算法和应用端也一样,科大讯飞靠着智能教育、医疗的落地应用,三季度净利润直接翻了两倍多,现金流也从负数扭亏为盈,精准踩中了“AI+民生”的政策风口 。
更关键的是,“人工智能+”正在渗透到各行各业,垂直场景的投资机会越来越实在。政策喊着“推动算力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海康威视就把视觉大模型用到了工业、交通、电力等领域,前三季度净利润涨了15% ;政策鼓励“AI+交通”,赛力斯绑定华为智能驾驶的车型卖得火热,成了场景落地的标杆 。就连证监会都跟着表态,要聚焦AI的“高价值应用场景”,强化算力和数据支撑。这说明从国家到市场都达成了共识:AI的价值不在实验室里,而在工厂的流水线、医院的诊疗室、城市的交通网里,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企业,才值得真金白银的投入。@华泰柏瑞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