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怎么投# 人工智能,下一轮牛市的超级主线!人工智能,应该是过去一年热度最高的板块。很多人看到人工智能的第一反应就是:未来是人工智能的时代。如果你投资真的只是靠这种宏大叙事,能赚钱就见鬼了!投资,靠的从来都不是宏大叙事,而是核心逻辑。那人工智能下一轮上行周期的核心逻辑是什么?是互联网巨头新一轮扩张周期的开启。
看看这些互联网大厂未来在AI上的“烧钱”计划,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阿里巴巴:CEO吴泳铭在多个场合都明确宣布,未来三年将投入超过3800亿元人民币用于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这个数字有多惊人?它超越了阿里巴巴过去十年在该领域投入的总和,并且创下了中国民营企业在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投资纪录 。吴泳铭强调,这是基于对“几十年一遇的AI技术变革”的判断,其首要目标是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并认为AI与云计算的结合是未来十年最大的行业机会 。投入不是虚的,阿里云AI相关收入已经连续八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增长,投入开始形成正循环 。就在刚过去的二季度,阿里在“AI+云”的资本支出就高达386亿元,同比增长220%,创下单季历史新高 。
腾讯:虽然相对低调,但投入毫不手软。2024年其资本开支达到惊人的767亿元,同比增长221%,同样是历史新高。光是去年第四季度,AI相关的开支就超过了390亿元。腾讯在财报中明确表示其AI战略已进入重投入期,定下了未来的大方针 。
字节跳动:根据之前专家电话会议透露的信息,字节2025年用于AI的总预算将飙升至1500-1600亿元,较2024年直接翻倍。

这些巨头动辄千亿级别的投入,意义重大。一方面,它们为整个AI产业提供了天量的资金来源,是产业链上游(如算力芯片、服务器、数据中心)最直接、最强劲的驱动力。阿里3800亿的投入就被视为一个产业风向标,预示着腾讯、百度、字节乃至三大运营商将持续加码,推动中国AI算力基础设施建设进入“黄金时代” 。另一方面,这些巨头本身拥有海量的用户和丰富的应用场景,能够源源不断地为AI技术找到落地出口,为下游的AI应用创造巨大的增量市场。它们既是投资者,也是最重要的客户和试验田。
政策东风也前所未有地强劲。以前可能更多是口号,但今年随着国产大模型如DeepSeek的突破性进展,AI直接成为两会高频词,政策支持力度和决心明显提升。前段时间,国务院更是印发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将AI定位为下一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 。国家层面的规划目标清晰:到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应用普及率超70%,2030年超90%,2035年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 。这为AI产业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背书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总结一下核心逻辑:人工智能现在是有巨头天量资金支持、有看得见的巨大增量市场、还有国家政策全力托底。上一个同时具备这三大要素的行业,还是2018年的新能源。当时新能源板块从18年开始,走出了暴涨300%+的行情。而AI与新能源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更广更深——AI是未来所有行业的基础设施,就像过去十几年的互联网一样,具有更普适、更底层的变革力量。所以,从长远看,AI的想象空间可能比新能源更大,更像互联网曾经带来的那场深刻变革。
那么,作为普通投资者,如何把握这个时代机遇?说实话,AI想象空间巨大,但想在这个赛道稳稳赚钱,真不容易。难点主要在两方面:
1.赛道太杂,选股太难:AI产业链条很长,从底层的算力硬件(芯片、服务器、光模块、数据中心)、到中游的模型与平台、再到下游五花八门的应用(金融、医疗、教育、娱乐、制造等)。每个细分领域听起来都很有前景,但最终能真正跑出来、成为赢家的公司和行业可能只是少数。大多数可能会在激烈的竞争中掉队,投资风险很高。没有扎实的行业研究功底和对技术趋势的深刻理解,很难精准把握。
2.波动太大,拿不住:AI是典型的高成长高波动板块。看看最近的行情,涨起来猛,调整起来也快。没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对行业长期逻辑的坚定信念,普通投资者很容易在波动中被“震下车”,错失真正的趋势性机会。
面对这样清晰的时代机遇,难道我们普通投资者只能望洋兴叹?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个人认为,对于大多数非专业的投资者来说,借助相关的主题基金来进行布局,是一种更为稳妥和省心的方式。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让经验丰富的基金经理去深入研究、筛选优质标的、把握市场波动的节奏,而我们则可以相对轻松地分享整个AI产业高速成长带来的红利。
比如,我自己最近就重点关注了华泰柏瑞基金旗下的——华泰柏瑞质量成长混合基金(A:008528,C:011452)。这只基金的定位非常清晰,就是一只聚焦“人工智能+”的主题基金。它的业绩比较基准是“中证800指数收益率*60% +恒生指数收益率*20%+上证国债指数收益率*20%”,这说明它主要投资于股票市场(A股和港股),同时配置部分债券来平衡风险,力求稳健。基金的投资重点很明确:主要偏向AIDC(AI数据中心)相关产业链(如服务器、光模块等)、端侧SOC(系统级芯片)和AI应用的消费电子行业,另一方面是已有并购预期、稀缺性比较强的半导体国产替代龙头公司。

看看它最新的二季度前十大重仓股披露,包括中际旭创(光模块龙头)、新易盛(光模块)、涛涛车业(智能出行)、小米集团(消费电子+AIoT)、泡泡玛特(新消费)、长芯博创(半导体)、仕佳光子(光芯片)、胜宏科技(PCB)、春风动力(动力运动装备)、匠心家居(智能家居)。前十持仓集中度在63.22%左右。这个组合覆盖了光模块、智能硬件与消费电子、新消费、半导体芯片、汽车/出行等多个与AI强相关的核心领域。说白了,它试图用一种相对均衡的方式,帮我们普通投资者“一键布局”整个人工智能板块的核心环节,避免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分散风险。

选择一只主动管理型基金,很大程度上就是选基金经理的眼光和定力。所以我个人非常看重基金定期报告里“报告期内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这部分,看看基金经理是不是真的说到做到、知行合一。陈文凯经理在华泰柏瑞质量成长混合基金的2025年二季报中就明确写道:“我们一直坚定关注并持续重仓的AI海外算力链。诚然在年初因为DeepSeek的出现、美国芯片禁令、海外巨头资本开支预期扰动等因素,AI海外算力链遇到了较大回撤,但是我们坚信这一轮AI浪潮对人类社会的变革才刚刚开始,努力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干扰,坚定持仓不动摇。在二季度看到部分AI海外算力链公司股价创下历史新高,并且这一轮的上涨可能不是简单的反弹和估值修复,而是逻辑的反转,AI叙事的确信度大幅提升,市场对其的能见度也将从当下的1~2年延伸至未来的3~5年。此外,我们也将持续关注国产AI链的机会,中国不会缺席这轮AI浪潮,更多是节奏先后。” 这种在波动中坚守核心逻辑、着眼长远的定力,正是投资AI这种高波动高成长板块所必需的。

从业绩表现来看,这只基金也确实展现出了主动管理型基金在行业投资上的优势。A类份额近一年涨幅高达65.83%,而业绩比较基准只涨了18.22%,跑赢业绩比较基准47.61%,在同类4000多只产品里排到了第254位。拉长点看,从2020年3月成立以来,累计收益达到了34.62%,远超混合型基金平均水平,更是把同期沪深300指数24.15%的涨幅远远甩在后面。中长期业绩评级都是“优秀”,超额收益明显。当然,过去表现好不代表未来一定好,但至少说明基金经理在把握人工智能这条主线上,目前做得还不错。

写在最后:投资,尤其是在AI这种充满活力但也瞬息万变的领域,从来不是件简单的事。我们需要看到DeepSeek-V3.1这类技术突破带来的无限可能,看到AIGC重塑各行各业的巨大潜力,看到政策东风带来的加速机遇,但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其中的风险与波动。通过主题基金参与,让像陈文凯这样的专业人士去挖掘那些“世界改变不了”和“引领时代”的公司,确实是一条可行的路径。华泰柏瑞质量成长混合基金,凭借其鲜明的人工智能主题定位,可以作为我们普通投资者布局这个时代浪潮的一个工具选项。
但千万要记住:市场没有常胜将军!主题基金波动本来就大,再辉煌的历史业绩也不能简单认为未来就能复制。在拥抱AI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时,保持理性、做好研究(哪怕只是选基金的研究)、理解风险、坚持长期视角,或许才是我们普通投资者在时代浪潮中“稳住船舵”,最终真正分享到产业成长红利的关键。未来的路还长,AI的故事也才刚刚翻开精彩的篇章,让我们保持关注,谨慎前行,别让时代的红利,变成了自己钱袋子里的教训!!!$华泰柏瑞质量成长A$ $华泰柏瑞质量成长C$ @华泰柏瑞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