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常被吐槽同质化严重,但是数量足够多的话,还是有些策略不常见的,这篇就来聊几个不常见的策略。

“不炒股都认识”
这是柠檬君个人的提炼总结,A股市场上的股票有几千只,再加上港股和美股,几万只股票的池子里,不认识基金重仓的大多数股票才是常态。
然而就是有极少数基金,重仓股清一色是“不炒股都认识”的知名公司。投资者看起来比较轻松,但同样也会有质疑,这么知名的公司,想必都被研究透了,还能有多少投资价值?
一开始我也是这么想的,后来仔细想想,确实有没想到的地方。这些知名公司,市场上的研究有很多,研究起来就容易许多,但是这里一样会存在一些预期差,考验的就是研究深度,关于商业模式、景气周期等的思考深度更加重要。
这个策略还是比较适合基金经理“单干”的,不依赖团队的力量,仰仗的是个人能力。其实这个策略也适合个人投资者,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就是抗揍”
同样是柠檬君个人提炼总结,一般是固收出身的基金经理,喜欢使用这样的策略,同样也是值得个人借鉴的。
可能有不少人会想到“深度价值”,这个策略其实还是有些差异,低估值并没有特别靠前的位置,首先倾向于稳定且有增长的盈利,再考虑股息,最后考虑估值水平。
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水电、铁路这类行业,建设投资较大,后续盈利较为稳定且增长可期的个股。不怕市场表现不好,即便表现不好,越跌越买就是了。追不上牛市的高铁,但是“抗揍”也没有太多的损失,没有太轰轰烈烈的时候,稳定性比较好。
可能不少人会觉得这么平淡一点儿意思都没有,但是生活里的激情可以是方方面面的,总是在市场里找刺激,对于业余投资者来说可能并不适合。固收出身的基金经理做权益产品,做得不好也有固收基本盘,做得勤快分散精力容易丢掉基本盘,这样平淡些也还不错。
“等一个逆袭”
常见的说法是困境反转,其实不少基金经理都会关注这类机会,但是专门做这个的确实比较少,因为比较考验研究的广度,真正能实现逆袭的毕竟是少数,而且一次逆袭通常是几年甚至十几年等来的。
所有做广度的策略,基本上都是在做概率,广撒网,靠“逆袭”的巨大回报,来提升整体的收益水平。虽然做的是概率,有运气的成分在,但是研究深度也是不可或缺的,区域那么多,在哪里撒网还是很重要的。
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广撒网好像是常规操作,但是实际上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效果并不好。逆袭哪有那么容易,还是要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挖掘,考虑相关度,分散布局。
也是一个很考验认知水平的策略,但是对于有团队支撑、自己还特别拼的基金经理来说,倒也不是什么难题,就是会很累,搞这个策略的基金经理通常都有很重的黑眼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