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情狂飙过后,是转折还是蓄力?# +$上银医疗健康混合C$
#天天基金13岁啦# #创作扶持计划# #天天基金调研团#
上周创新药指数单日跌超1.5%,我持仓的上银医疗健康混合C也跟着波动,评论区全是“要不要止盈”“行情是不是凉了”的焦虑提问。作为持有大半年的老基民,翻完杨建楠经理的季报和行业数据,反而把定投金额加了码——这波震荡根本不是转折,是给长期投资者的入场机会!

先破后立:为什么现在敢坚定看好医疗板块?
骂过集采的狠、熬过板块的跌,但2025年的医疗板块早就不是“靠政策吃饭”的被动格局了,现在的上涨全是基本面硬撑起来的:
政策端早就从“压制”转成“护航”。国家医保局刚出的16条新政直接给创新药开绿灯,重点新药临床试验审评缩到30个工作日,补充申请审批从200天砍到60天。更关键的是医保支付改革,按病种付费让医院不再乱开药,职工医保家庭共用、连续参保涨额度这些新政,本质是把医保池子的水引向真正有价值的创新药。
产业端更是肉眼可见的爆发。上半年国内批准创新药43个,同比暴涨59%,过去5年累计批准210个,现在全球每3个在研新药就有1个来自中国 。我特意查了数据,7月生物药品制造行业利润直接涨了36.3%,这种由研发驱动的盈利增长,比靠政策补贴的行情扎实多了。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医疗器械正在接棒发力。8月单月批准医疗器械263个,高端设备国产替代率还不足10%,加上设备更新招标规模涨了60%,三季度大概率会出现业绩拐点。创新药+器械双轮驱动,这才是医疗板块能长期走牛的核心逻辑。

核心密码:创新药赛道的“钱景”到底在哪?
很多人把创新药当短期题材炒,但真正的机会藏在三个长周期逻辑里:
首先是技术突破带来的代际红利。杨建楠经理重仓的ADC(抗体药物偶联物)就是最好的例子,国内企业刚突破技术壁垒,这种“Me-better”级别的创新药,既比老药效果好,又能避开专利纠纷,某龙头企业的ADC药物上市首年销售额就破了50亿 。现在我们正处在第四次医药创新浪潮的起点,这种技术迭代带来的涨幅会持续好几年。
其次是出海打开的千亿市场。以前国产药只能在国内卷,现在“湾区研发、全球申报”成了主流模式。今年上半年License-out交易金额涨了45%,ADC、细胞治疗这些高端领域成了出海主力,能把药卖到欧美市场,说明咱们的技术真的 。杨经理二季度加仓的正是这类出海企业,7月政策落地后直接涨了20%,这就是提前布局产业趋势的魅力。
估值上更是有安全垫。A股创新药PS才3倍,远低于海外的5倍,港股甚至只有2倍 。对比纳斯达克生物科技指数87倍的PE,国内龙头药企3-4倍的PS简直是“地板价”,而且咱们的成长性还更高,这种性价比在成长赛道里太稀缺了。

基金测评:上银医疗健康C凭什么能涨61%?
医疗板块好,但选不对基金照样白搭。这只基金近1年61.44%的收益,绝不是靠运气赌对了赛道,而是杨建楠经理的“产业派”打法踩准了每一步:
先看基金经理的“护城河”——复合背景太重要了。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学士+产业经济学硕士,还在生物科技公司待过,这种懂医学、懂产业、懂投资的人,看管线能比普通经理准10倍。她在路演里说的“选1-10成长阶段的领先选手”,其实就是用产业视角筛出真创新,避开那些只蹭热点的“伪创新药”。

再看持仓策略的“攻守平衡”。70%核心仓位重仓恒瑞医药、科伦博泰这些创新药龙头,有稳定研发管线托底,相当于基金的“压舱石”;20%卫星仓位配CXO和医疗器械,比如国产替代空间大的惠泰医疗,既能分散风险,又能抓细分机会 。最关键的是风控,去年10月板块跌8%时它只跌3.2%,今年3月调整回撤也控制在5%以内,比同类基金抗跌太多。

还有个细节能看出水平:二季度创新药疯涨时,杨经理反而减了高位股,加仓估值合理的出海企业,当时好多人说“卖飞了”,结果7月出海政策落地,加仓的票直接贡献了5个点的超额收益 。这种不追热点、只看产业趋势的操作,才是能拿住长期收益的关键。现在社保和保险资金都在加仓,这些“聪明钱”可比我们懂行多了。

震荡期的灵魂拷问:现在该买还是卖?
回到开头的问题:震荡是转折还是蓄力?杨建楠经理在调研里的回答很实在:“短期跌是资金获利了结,但基本面没坏,震荡就是蓄力”。
我的建议是:如果你是短期投机者,现在确实该止盈,毕竟近一年涨了60%,有利润要落袋为安;但如果是拿3-5年的长期投资者,现在反而是布局机会。可以先建底仓,然后每周定投,用纪律对抗情绪,毕竟医疗这种刚需赛道,从来都是“慢牛长牛”,追涨杀跌才是最大的坑。

最后说句大实话:医药投资拼的不是择时,是对产业的理解。杨建楠经理说“震荡期是检验基金成色的试金石”,能在波动中控制回撤、悄悄布局的基金,才值得长期托付。

你们手里的医药基都拿住了吗?评论区聊聊你的持仓故事~@上银基金
#医药投资 #创新药行情 #基金测评 #上银医疗健康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