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情狂飙过后,是转折还是蓄力?#$上银医疗健康混合C(OTCFUND|011289)$长期来看,中国创新药十年来厚积薄发,研发实力得到认可基本成为市场共识,2025年以来创新药BD交易金额直逼2024年全年,国产创新药研发实力不再是散点突破,而是具有“全方位突围”的架势。随着未来产业景气度的逐步兑现,创新药长期投资价值可期。随着产业景气度逐步释放,创新药板块或仍体现出产业向上的投资价值。
一、创新药板块震荡的本质与医药行情展望
1. 震荡根源:短期扰动与长期逻辑的博弈
地缘政治与政策风险:2025年9月,美国拟加强对中国实验性药物审查的传闻引发全球市场震动,港股创新药指数单日跌幅超7%,A股同步下挫。尽管白宫随后澄清未"积极考虑"该草案,但反映出地缘政治对创新药出海的深远影响。
流动性环境改善:美联储9月降息25个基点,创新药板块因研发周期长、资金需求大,直接受益于融资成本降低。机构资金逆势布局明显,恒生医药ETF连续5日获超7亿元申购,公募基金在回调中加仓港股创新药263亿元。
行业基本面支撑: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总额达635.5亿美元,接近2024年全年交易额,ADC、双抗等技术领域全球领先。国内政策持续加码,药监局设立"30日审评通道",2025年前7个月批准50个创新药,超去年全年。
2. 震荡性质:估值修正后的蓄力而非趋势反转
估值修复空间显现:港股创新药PE从66倍回落至27倍,处于历史低位。2025年上半年,港股创新药板块首次实现整体盈利(归母净利润18亿元),盈利拐点明确。
技术突破催化:AI制药与创新药研发深度融合,中国创新药资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涌入跨国药企管线。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总交易额达635.5亿美元,占全球比例约40%。
二、医药行情能否延续?三大主线驱动复苏
1. 创新药产业链:全球竞争力与商业化共振
出海加速:2025年或成海外爆品爆发元年,国产创新药凭借工程师红利和效率优势,成为全球药企首选。2025年一季度出海交易额达369亿美元,预计全年交易总额将突破千亿美元。
技术迭代:ADC、PD-1后,TCE、ProTac等新技术落地,推动行业进入"盈利潮"。2025年,部分创新药企(如百济神州)已实现扭亏为盈。
2. 医疗器械:政策优化与景气度回升
国产替代加速:骨科、神经介入等领域集采后增长稳定,新品放量带来增量。医疗设备招投标数据持续回暖,2025H1中标额超800亿元(同比+63%),预计25Q3迎业绩复苏。
出海潜力释放:迈瑞医疗、联影医疗海外营收占比升至50%/19%,增速显著优于国内。
3. CXO与原料药:需求回暖与产能出清
CXO订单复苏:药明康德在手订单567亿元(同比+48.8%),头部公司订单充裕。美联储降息周期下,全球生物医药板块共振,CXO高弹性属性凸显。
原料药去库存接近尾声:2024年H1,印度从中国进口原料药金额同比+4.9%,量增11.1%,创4年新高。2025年需求端边际改善,有望迎来行情。
三、通过上银医疗健康混合C基金布局医药机遇
核心持仓聚焦创新药:前十大重仓股中,科伦博泰生物-B(6.48%)、恒瑞医药(5.51%)、益方生物(5.71%)等创新药龙头占据核心仓位。基金经理杨建楠坚持"创新+国际化"策略,重仓企业具备差异化创新能力与出海潜力。
分散风险布局:通过科伦药业(4.39%)等CDMO标的分散部分风险,同时配置三生制药(5.14%)、泽璟制药(3.80%)等差异化创新企业。
业绩亮眼:2025年迄今收益51.57%(截至9月19日),近三月收益22.37%,近一年收益65.84%,也表明其选股能力的专业。
地缘政治风险:重仓企业(如百济神州)面临美国FDA审查压力,需关注政策落地节奏。
支付体系压力:国内医保谈判平均降幅54%,商业健康险覆盖不足15%,创新药商业化需依赖出海收入。
创新药板块震荡本质是估值修正与政策预期的博弈,医药行情有望延续,但需关注地缘政治与支付体系两大变量。上银医疗健康混合C基金持仓结构契合行业趋势,适合中长期定投布局,但需警惕短期政策扰动。@上银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