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情狂飙过后,是转折还是蓄力?# + $上银医疗健康混合C(OTCFUND|011289)$
这一轮的牛市,现在看,国内的医药医疗板块其实还没怎么涨,还有不错的机会和价值的。
只要你信牛市继续,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在是不错的机会。
【政策支持】
国家医保局明确“支持真创新”,2025年医保目录新增89种新药(创新药占比47%),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加速创新药放量。
第十批药品集采降价幅度收窄至63%(较前几批有所缓和),胰岛素等生物类似药集采影响出清,企业利润空间逐步修复。
北京、深圳等地推出专项措施(如深圳对1类创新药最高奖励3000万元),推动研发与产业。
【技术进步】
ADC(抗体偶联药物)、双抗、CAR-T细胞治疗等创新疗法加速落地。例如,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全球销售额突破10亿美元,康方生物的PD-1/VEGF双抗在ASCO年会引发关注。
2025年国产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金额超500亿美元,三生制药与辉瑞达成60.5亿美元合作刷新纪录,中国药企逐步从“跟跑”转向“领跑”。
AI制药将药物研发周期缩短至18个月(如英矽智能),成本降低60%,推动管线效率提升。
【需求】
老龄化驱动刚需: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20%,慢性病用药、康复器械需求持续增长,中药OTC与连锁药店板块受益。
医美、眼科、牙科等消费属性强的领域需求反弹,爱尔眼科、爱美客等企业业绩回升。
2023年商业健康险支付创新药金额达74亿元,惠民保覆盖90%以上创新药,缓解医保控费压力。
【哪些医药细分会更好】
创新药与生物药,研发管线进入收获期,2025年国内3575个活跃创新药项目居全球首位,ADC、双抗、基因疗法等赛道增速超30%。百济神州(泽布替尼全球化)、信达生物(PD-1国际化)、康方生物(双抗临床数据亮眼)。
医疗器械与设备,医疗设备更新政策推动采购回暖,2025年Q3设备板块业绩或迎拐点,高值耗材受益关税缓和与出海。国产替代加速(MRI、CT设备国产化率提升至45%),AI辅助诊断设备渗透率提升。
CXO(医药外包),海外投融资回暖带动CRO/CDMO需求,药明生物、泰格医药等头部企业订单增速超20%。美国生物安全法案立法失败,海外合作稳定性提升。
中药与消费医疗,同仁堂、片仔癀等老字号受益于提价与渠道优化,中药创新药(如丹龙口服液)加速纳入医保。
【投资策略】
2025年医药板块处于政策、技术、需求三重共振期,创新药国际化与产业链升级为核心驱动力。中长期看,具备技术壁垒、全球化布局和业绩兑现能力的企业将脱颖而出,板块主升浪有望持续至2026年。
--------------------------------------------------------------
通过基金参与是比较好的方式,对于我们小散来说,医药板块的难度的还是蛮大的,所以找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是好的。
1、基金重仓创新药(占持仓50%+),受益于中国创新药“出海”加速(2025年BD交易金额预计超500亿美元)及盈利周期开启(国内创新药收入占比不足10%,欧美70%+)。
2、聚焦“Me-better/Me-best”创新药(如科伦博泰、益方生物等),规避首创药物高风险,分享临床数据验证后的放量红利。
3、杨建楠为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经济学双背景,兼具生物科技公司(天昊生物)产业经验,深度理解技术迭代逻辑。近1年超额收益排名前9%(334/3725),Calmar比率10.12(行业平均1.96),风险调整后收益显著。
4、前十大重仓股聚焦生物制品(40%)、化学制药(30%)、医疗器械(20%),降低单一赛道风险。含药明生物、信达生物等港股通标的,捕捉港股创新药估值修复机会(恒生生物科技指数较2021年高点低50%+)。
5、2025年以来收益率51.57%(截至8月15日),近1年收益率60.94%,显著跑赢中证医药卫生指数(+23.88%)。近3年年化收益率10.02%,显示转型期后修复弹性。
6、近1年最大回撤-18.07%(行业平均-25.3%),通过动态调整仓位(如2024Q4加仓高值耗材)平衡波动。C类份额规模1.09亿元,管理费率0.6%/年,适合中长期持有。
上银医疗健康混合C在创新药赛道具备显著的Alpha挖掘能力,基金经理产业视角与主动管理能力突出,适合看好医药产业长期升级的投资者。关注Q3财报季业绩兑现情况及海外政策风险,中长期建议逢低布局,把握中国创新药全球崛起的历史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