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基金调研团#
近期,医药板块强势反弹,创新药领域尤为亮眼。$上银医疗健康混合A(OTCFUND|011288)$ $上银医疗健康混合C(OTCFUND|011289)$在基金经理杨建楠的管理下,近一年收益率超66%,表现突出。
这位具备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背景和实体企业工作经历的基金经理,如何看待创新药领域的投资机会?医药行业各细分板块又将如何演绎?
天天基金调研团对此进行了一次调研,看看如何把握医药行业这一主线。
基金经理:产业与金融复合背景
杨建楠拥有9年从业经验,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具备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背景,长期接受医疗医药领域系统性学习。其独特的实体生物科技公司工作经历,使其能够从产业视角更深入地理解医药行业的发展逻辑与内在规律。
曾任上海天昊生物科技储备干部、长江证券分析师、建新资管研究员等职务,2022年2月开始担任上银医疗健康混合基金经理。这种产融结合的背景为其投资决策提供了独特优势。
产品策略:聚焦高景气细分领域
上银医疗健康混合基金采用医药领域产业趋势投资策略,核心是在医药行业中挖掘比整体板块增长更快、景气度更高的细分方向进行布局。历史投资中曾配置中药板块,当前阶段主要聚焦创新药领域,且持续看好创新药行情前景。
根据基金中期报告,当前仓位中,创新药占比接近70%,器械占比约6%,医疗服务占比约9%。科学服务、CXO与创新药共享产业逻辑,属于同一投资主线。
深度分析构建投资组合,重仓品种持有期限都比较长,比如恒瑞医药持仓了11个季度,持仓追求确定性。

创新药:长周期行情刚起步
杨建楠认为,创新药投资属于长周期行为,完整周期预计为5-10年,当前仅处于周期前1/3阶段,核心处于中国创新药资产对外授权(BD)的初期阶段。
跨国药企购买需求强劲。跨国大药企面临严重的"专利悬崖"问题,未来几年大量核心产品专利到期,收入下滑压力巨大。据第三方统计,到2030年,跨国药企因专利到期预计将损失2000亿美元营收。在此背景下,大药企存在强烈的资产购买需求。
下半年催化因素密集。9月起,跨国药企结束休假,海外授权节奏恢复正常。据渠道调研,今年下半年潜在BD交易金额预计为上半年的两倍,BD事件将成为行情重要推动力量。此外,行业学术会议如肿瘤大会、欧洲肿瘤大会、JP Morgan大会等将陆续召开,众多创新药企业将披露新的产品管线进展,有望催生新的BD预期与投资机会。
长期估值空间广阔。以沪港深创新药指数为例,中国创新药资产基于已披露管线,远期有望占据全球1/3市场空间(美国与欧洲当前创新药市场规模约7500亿美元,对应中国资产潜在空间约2500亿美元)。该指数未来利润有望实现翻倍以上增长,且当前指数点位距离2021年高点仍有50%以上上涨空间。
医药各细分板块展望
除了创新药,医药行业其他细分板块也呈现触底回升态势:
CXO、科学服务:触底反转。行业需求随创新药研发投入增加逐步回升,产业链景气度持续修复。
器械:接近触底。国内集采进程过半,多数品类价格趋于合理,医保局导向从"最低价"转向"价稳质优"。同时,器械企业出海加速,海外市场增速远超国内。
中药、医疗服务:待触底向上。行业调整接近尾声,预计未来1-2个季度有望迎来触底反弹拐点。
选股框架与风控策略
杨建楠的选股框架涵盖三大核心维度:一是标的所处市场空间大小,决定长期增长潜力;二是行业竞争格局,竞争格局清晰的赛道更易诞生优质企业;三是管理层能力,尤其在医药领域,需重点评估管理层的创新能力。
在风险控制方面,基金主要通过三大方式控制回撤:一是设置个股配置比例上限;二是设置细分子行业配置上限;三是动态调节总体仓位,仅在明确判断存在大幅回撤风险时调整仓位。
从而构建长期稳健的组合。
港股与A股创新药差异
港股创新药与A股创新药存在明显差异:港股创新药企业更纯粹,多由海外科学家创立,专注创新药研发与海外BD,资产质量干净,估值更低(PE2-3倍);A股创新药企业起步稍晚,但吸引大量海外医药人才回国创立,本土市场基础扎实,估值相对较高。
今年以来,AH溢价现象逐步缩小甚至消失。未来,随着港股市场情绪修复与两地市场互联互通加深,港股股价有望进一步向A股靠拢。
行业前景:金九银十动力充足
医药行业"金九银十"行情具备三大动力:BD交易放量、行业会议密集召开、政策端利好预期。国内医保、商保政策预案已出台,今年作为"反内卷"元年,药械价格稳定、商保扩容等政策支持值得期待。
集采对医药行业的冲击将显著减弱:药品集采已基本完成存量品类覆盖,器械集采进程过半;集采政策导向从"最低价中标"转向"价稳质优";国家有望出台创新药械集采豁免政策,进一步鼓励创新。
行业前景
综合来看,医药行业各细分板块逐步进入触底回升阶段,整个医药行业向上趋势明确。创新药作为核心主线,处于长周期行情初期阶段,未来空间广阔。上银医疗健康基金通过聚焦高景气赛道,严控回撤风险,为投资者提供了布局医药行业的前沿工具。
投资者宜以产业周期视角长期持有,分享国产创新药全球化红利,但也需注意创新药研发风险、政策波动风险及估值波动风险,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合理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