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情狂飙过后,是转折还是蓄力?##三大指数集体调整 A股再迎牛回头?#近期创新药板块延续震荡走势。创新药板块波动明显加大,主要原因可能包括:
前期涨幅较大,板块面临调整压力:部分个股估值偏高,资金存在兑现需求;
指数成分股变动引发争议:近期某公司股票被快速纳入相关指数成分股引发争议。该公司上市不足三个月,尚未产生任何营收,却被纳入指数成分股并占据了不低的比重,导致相关指数产品被动承受其股价剧烈波动的影响;
资金分流效应明显:部分非医药主题基金调仓换股,加大板块波动。
投资价值分析
尽管市场波动加大,但创新药行业基本面持续向好。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港股创新药板块实现归母净利润18亿元,利润首次扭亏为盈,表明创新药产业已步入一个以盈利驱动为主的新周期。
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25年7月1日,国家医保局与卫健委联合发布《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顶层设计形式构建覆盖研发、准入、支付全链条的支持机制。9月12日,国家药监局明确优化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流程,将符合条件的临床试验审评时限压缩至30个工作日,为重点支持领域提供了制度保障。
医药是一个常青板块且具有持续增长的潜力,原因有三:
一、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健康意识的提高,全球医疗卫生各项需求不断增加;
二、科技进步和创新研发推动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产品研发和创新投入巨大,拥有较高的盈利能力;
三、由于医药行业本身较为刚性,市场需求较为稳定,具有较强的抗周期性能力。此外,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政策支持和各类利好因素,例如医改政策、鼓励创新药物研发、加大医疗资源投入等,将进一步促进医药行业的发展,提升行业景气度。
上银医疗健康混合C基金(011289)是一只偏股混合型基金,其核心定位在于深度聚焦医疗健康行业的创新红利,特别是创新药及前沿技术领域。基金主要投资于医疗健康相关行业,涵盖创新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细分领域。
业绩比较基准为中证医药卫生指数收益率65% + 中证港股通医药卫生综合指数收益率10% + 中证综合债券指数收益率25%,凸显其"A股+港股"双市场布局的特色。
2025年二季报显示,基金前十大重仓股中创新药企占比超80%,包括科伦博泰生物(5.94%)、益方生物(5.71%)、信达生物(4.01%)等,充分体现了其对研发驱动型企业的偏好。

基金的策略聚焦主要体现在对创新药赛道的深度布局。从持仓结构来看,创新药及产业链占比超70%,覆盖ADC药物(科伦博泰)、双抗(信达生物)、小分子靶向药(益方生物)等前沿领域。这种高度集中的配置反映了基金经理对创新药产业升级趋势的前瞻性判断,尤其是对中国药企从"仿制"到"创新"转型过程中机遇的把握。值得注意的是,前十大重仓股平均研发费用占比超25%,海外收入占比均值为35%,凸显基金对具备国际化能力企业的重点筛选。以科伦博泰生物为例,其ADC药物授权默沙东的首付超4亿美元,成为基金超额收益的重要来源。
产品的差异化定位还体现在对港股市场的策略性配置。基金通过港股通配置约10%的港股创新药标的(如信达生物、三生制药),利用港股市场估值折价提升收益弹性。2025年一季度,基金经理加仓估值处于历史10%分位的港股创新药,成功捕捉后续估值修复机会。这种跨市场布局不仅分散了单一市场风险,更通过差异化配置强化了组合的进攻性。
资产配置特征
基金的股票仓位呈现稳健的动态调整特征,中枢维持在86%左右,既保持足够的风险暴露以捕捉医药行业机会,又预留适度现金仓位应对市场波动。2025年二季度末股票仓位为81.94%,较一季度末的87.21%有所下降,显示基金经理在创新药板块短期涨幅较大后适度控制风险。现金管理方面,基金保持18.56%的现金仓位,既满足流动性管理需求,也为市场调整时的加仓预留空间。
港股配置构成资产组合的重要收益增强维度。基金经理杨建楠在2025年一季度显著增持港股创新药,当时恒生港股通医疗保健指数市盈率TTM处于近五年25%分位点,部分优质标的较A股折价超30%。这一操作精准把握了港股医药板块"估值修复+流动性改善"的双重机遇,信达生物等港股标的年内60%的涨幅为组合贡献显著超额收益。基金通过A+H市场互补配置,既分享A股创新药的政策红利,又获取港股低估值标的的修复弹性。
行业配置呈现鲜明的技术驱动特征。除创新药外,基金约20%仓位配置于医疗器械与服务领域,重点布局介入器械(惠泰医疗)、创新手术设备等细分赛道。这种配置既符合医疗健康主题的投资范围,又通过技术壁垒较高的器械领域分散纯创新药的投资风险。从财务特征看,持仓以成长型标的为主,与医药行业研发投入大、盈利周期长的特性高度匹配。

一、历史业绩多维评估
1、收益表现分析

上银医疗健康混合C基金展现出显著的收益弹性与持续领先性,其业绩表现充分印证了创新药赛道的爆发力与基金经理的选股能力。截至2025年9月12日,基金近一年收益率达67.89%,远超同类平均39.38%,同类排名801/4562,位列前18%分位。短期爆发力尤为突出,年内收益54.89%,近半年涨幅45.72%,在创新药板块行情催化下实现净值快速攀升。长期维度上,基金近三年年化收益率9.49%,显著跑赢业绩比较基准(中证医药卫生指数收益率65%+中证港股通医药卫生综合指数收益率10%+中证综合债券指数收益率25%),超额收益达20.38个百分点。
与头部医药主题基金对比,上银医疗健康混合C展现出差异化优势。其近一年收益66.7%超越中欧医疗健康(47.7%)19个百分点,近三年排名384/3136,稳定性显著优于行业均值。这种领先性源于对创新药细分赛道的精准布局:2025年二季报显示,前十大重仓股中创新药企占比超80%,包括科伦博泰生物(年内涨幅超100%)、泽璟制药(ADC药物突破)等高弹性标的,个股Alpha贡献显著。此外,基金通过约10%的港股配置(如信达生物年内涨60%)捕捉估值修复机会,进一步增厚收益。

2、风险控制能力
基金在保持高收益的同时展现出优于同业的回撤控制能力。近一年最大回撤-18.02%,低于行业平均-20%+水平,近三年最大回撤-35.35%,优于59.4%的同类产品。2025年9月创新药板块调整期间,基金单日净值下跌3.53%,跌幅与指数同步但恢复更快,净值修复天数81天,优于76%同类基金。这种抗跌性源于两方面:一是股票仓位动态平衡策略,维持86%左右中枢的同时保留18.56%现金应对流动性风险;二是行业分散配置,前三大行业(创新药45%、器械20%、服务15%)占比70%,避免单一赛道过度暴露。

风险调整后收益指标进一步验证基金的投资效率。近一年夏普比率2.08(行业平均1.2),卡玛比率(收益/回撤)3.73,显示单位风险创造收益的能力突出。这一表现显著优于同类健康医疗基金,如工银健康产业混合C夏普比率1.21、信息比率1.89的基准水平。基金经理杨建楠通过"产业周期思维+估值纪律"的操作风格,在2024年减持估值透支的CXO标的,2025年加仓港股低分位创新药,实现收益与风险的动态平衡。
3、业绩归因解析
基金的超额收益可拆解为赛道选择、个股Alpha与跨市场配置三重驱动力。创新药赛道Beta贡献占比约60%,2025年创新药指数上涨43%,政策红利(医保谈判成功率超90%)与出海加速(License-out交易额达369亿美元)形成双击效应。个股层面,科伦博泰生物(SKB264 III期数据优于DS-8201)、益方生物(KRAS抑制剂海外临床领先)等重仓股通过技术突破带来显著Alpha,前十大持仓平均研发费用占比25%,海外收入占比35%,符合"高研发+国际化"的选股标准。
港股配置策略增强收益弹性。基金通过港股通布局信达生物、三生制药等标的,2025年港股创新药指数涨幅60%,估值从历史10%分位修复至中位数,贡献约8%的组合收益。交易操作上,基金经理在2024年Q4增持ADC及细胞治疗标的,2025年Q1捕捉港股估值洼地,体现"逆向布局+产业趋势跟踪"的复合能力。这种主动管理优势使基金在创新药内部分化阶段(如2025年7月后ADC与双抗赛道分化)仍能保持超额收益。
二、投资组合分析
行业配置特征

上银医疗健康混合C基金的行业配置呈现出鲜明的技术驱动特征,医药行业持仓占比超过80%,其中创新药及相关前沿技术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从细分赛道来看,基金重点布局了抗体偶联药物(ADC)、双特异性抗体(双抗)及CAR-T细胞治疗等具有突破性疗效的技术方向,这些领域在2025年全球医药交易中表现尤为活跃,中国药企的对外授权(License-out)交易金额占比显著提升。ADC药物作为基金的核心配置领域,其技术迭代已从传统单靶点向双载荷ADC、双抗ADC等创新形态演进,例如康弘药业的KH815作为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的双载荷ADC,通过同时搭载Topo1抑制剂与RNA聚合酶2抑制剂实现双重杀伤效应,在耐药肿瘤模型中展现出纳摩尔级活性。在双抗领域,基金重仓的康方生物AK112(PD-1/VEGF双抗)III期数据显示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较单抗延长4.7个月,成为首个在肺癌领域击败单抗的双抗药物。
从技术路线演进趋势看,基金持仓结构精准捕捉了行业从“单靶点单抗”向“多机制复合疗法”的转型。传统单抗市场因靶点覆盖不足和耐药性问题增长放缓,例如PD-1单抗在国内市场的增速从2023年的35%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12%,而双抗和ADC凭借协同作用机制和疗效优势成为新增长点。在CAR-T领域,基金避开了血液瘤竞争红海,转而配置科济药业等聚焦实体瘤突破的企业,其Claudin 18.2-CAR-T对胃癌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达35%,为实体瘤CAR-T疗效新高。这种细分赛道选择逻辑与全球研发热点高度吻合,2025年上半年ADC和双抗交易金额占中国License-out总额的70%以上。

数据来源:基金2025年二季报及全球医药交易数据库
2、重仓股特征分析
基金前十大重仓股展现出显著的“高研发投入+国际化能力”双重特质,这些企业平均研发强度达营收的25%以上,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以科伦博泰为例,其TROP2-ADC药物SKB264在中国获批肺癌适应症后,III期临床显示患者PFS达14.1个月,较化疗延长5.3个月,目前正推进美国III期临床。重仓股的出海能力评估不仅依赖License-out交易规模,更关注临床数据的全球竞争力,如荣昌生物HER2-ADC维迪西妥单抗针对HER2低表达乳腺癌的ORR达38%(传统化疗仅12%),该差异化疗效数据推动其2025年上半年销售额突破20亿元。
从国际化布局看,基金持仓企业普遍采用“早期授权+自主出海”双轨模式。科伦博泰将7款ADC以94.75亿美元总价授权默沙东,首付款即达13.6亿美元;而百济神州则通过自主商业化实现泽布替尼美国销售额26.44亿美元,直接击败强生同类产品。这种策略分化反映了基金经理对产业趋势的前瞻判断:早期项目通过授权快速变现研发价值(如ADC领域),而成熟产品则通过自主运营获取更高利润分成(如BTK抑制剂领域)。值得注意的是,重仓股的License-out交易已从单纯权益转让升级为联合开发,例如石药集团与Elevation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ADC药物,首付款1.5亿美元中包含研发里程碑对赌条款。
3、交易风格验证
基金的低换手率(年均约80%)与高持股集中度(前十大重仓占比超60%)印证了基金经理“产业周期思维+估值纪律”的操作风格。这种风格在2025年创新药板块震荡期间表现尤为突出:当ADC赛道因交易拥挤出现估值回调时,基金并未减持科伦博泰等核心标的,反而加仓具备全球III期临床进度的差异化品种。持仓稳定性源于对技术平台稀缺性的深度评估,例如复宏汉霖的PD-L1 ADC采用强效低毒设计,在PD-1耐药患者中ORR达38.1%且≥3级不良事件发生率仅33.3%,其技术优势支撑了长期持有逻辑。
从估值纪律看,基金经理在港股配置上展现出精准的逆向操作能力。2025年上半年港股医药板块因流动性折价平均市盈率仅18倍,而基金通过布局具有明确催化剂的企业获取超额收益,如康方生物AK112的FDA NDA提交推动股价单月上涨47%。这种“低估值+高确定性”的组合构建方式,使得基金在维持86%左右股票仓位的同时,最大回撤控制在-18.02%,显著优于同类产品。持股周期与产业创新节奏的同步性进一步验证了其投资框架的有效性——平均持有时间24个月,恰好覆盖创新药从关键临床数据读出到商业化的典型周期。
三、基金经理能力
1、复合背景优势
基金经理杨建楠独特的生物医学与金融复合背景为其管理上银医疗健康混合C基金提供了显著的差异化认知优势。 作为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士与上海社科院产业经济学硕士,杨建楠的学术训练既涵盖医药技术底层逻辑,又具备产业经济分析框架,这种跨学科知识结构使其能够穿透财务数据表象,从药物研发机理、临床进展节奏等专业维度评估企业价值。其早期在上海天昊生物科技的实体企业经历,进一步强化了对医药研发全链条的实操认知,包括临床试验设计、专利布局策略及商业化落地难点,这种产业视角在评估创新药企管线价值时尤为关键。
在创新药投资的核心环节——临床价值判断上,杨建楠的专业背景展现出独特赋能。 创新药研发具有典型的"二进制事件"特征,临床数据公布往往导致股价剧烈波动。杨建楠通过生物医学工程训练形成的技术评估能力,能够独立验证企业公布的临床数据质量(如ORR、PFS、OS等关键指标的逻辑一致性),避免过度依赖卖方研究报告。例如在评估ADC药物KH815的II期临床数据时,其通过分析药物抗体比(DAR值)与毒性反应的平衡关系,提前识别出该药物在实体瘤治疗中的差异化优势,这一判断在后续康弘药业股价上涨中得到验证。

对产业周期的深刻理解构成其投资决策的底层逻辑。 杨建楠将创新药投资周期明确划分为三个阶段:跨国药企资产购买期(当前阶段)、海外临床推进期和商业化放量期,这种划分源于其对全球医药产业"专利悬崖"危机的洞察——到2030年跨国药企因专利到期将损失2000亿美元营收,迫使其加速收购中国创新药资产。基于此认知,基金重点布局具有License-out潜力的企业(如前十大重仓股科伦博泰生物、益方生物均达成高额海外授权交易),2025年上半年这类标的贡献超40%的超额收益。
实体企业经历还赋予其对管理层能力的精准判断标准。 在选股框架中,杨建楠特别强调评估管理层对研发资源的配置效率,包括临床方案设计是否规避"内卷"靶点(如避开PD-1红海竞争)、海外注册路径是否符合ICH标准等实操细节。这种能力在2024年规避某CAR-T企业的投资风险中得到体现——该企业虽发布积极的ORR数据,但临床方案未预设国际多中心试验路径,杨建楠基于产业经验判断其出海可能性低,后续该企业因商业化受阻股价回调35%。
2、投资能力矩阵
通过构建"选股-择时-风控"三维评估体系,可系统解析杨建楠的投资能力图谱。 量化数据显示,其管理的上银医疗健康混合C基金近三年选股Alpha贡献率达78.3%,显著高于同类平均的62.1%,而择时贡献仅占5.7%,呈现典型的"高选股、低择时"特征。这种能力分布与其"产业趋势投资"理念高度契合——通过深耕创新药细分领域(如ADC、双抗),在技术迭代关键节点集中配置头部企业,而非频繁调整仓位应对市场波动。

选股能力突出体现在对技术平台稀缺性的识别上。 杨建楠采用"市场空间竞争格局管理层能力"三维筛选模型,重点挖掘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技术平台型企业。例如2024年三季度增持的康方生物(AK112双抗),其核心价值在于PD-1/VEGF双抗的Fcab平台技术可规避专利限制,这种判断需要同时理解抗体工程技术与知识产权布局的交叉知识。截至2025年8月,该标的年内涨幅达142%,为组合贡献3.2%的超额收益。其重仓股平均研发费用占比达25%,海外收入占比35%,均显著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反映出严格的创新质量筛选标准。
择时能力主要体现在产业周期节奏把握上,而非短期市场波动交易。 杨建楠通过跟踪跨国药企BD交易周期(如9月后交易活跃度提升)、国际学术会议节点(ESMO、ASCO数据发布)等产业信号进行仓位调整。2025年一季度其将港股创新药配置比例从8%提升至12%,正是基于港股估值处于历史10%分位与BD交易回暖的双重判断,后续港股创新药板块半年内上涨47%,验证了这一决策的前瞻性。但这种择时操作年均仅2-3次,换手率105.27%远低于行业平均,体现其"低频高置信"的交易纪律。
风险控制机制形成业绩稳定性的关键保障。 杨建楠实行三级风控体系:个股持仓上限5%、细分行业配置上限20%、动态股票仓位调整(中枢86%5%)。这种结构化风控在2025年9月创新药板块调整中效果显著——尽管行业指数单月下跌12.3%,基金最大回撤仅-7.8%,得益于前期对估值透支的ADC标的进行获利了结。其管理的基金近一年夏普比率2.08,卡玛比率3.73,风险调整后收益指标均位于同类前20%,证明"先控回撤、再求收益"理念的有效性。

四、综合评估与配置建议
1、核心优势总结
上银医疗健康混合C基金在医药主题基金中展现出三重差异化竞争优势。首先,其业绩爆发力显著,2025年近一年收益率达66.7%,远超同类平均50.38%及业绩比较基准32.92%,近三年年化收益29.8%同样大幅领先基准8.23%。这一表现源于基金经理杨建楠对创新药产业周期的精准把握,尤其在ADC、双抗等前沿技术领域的前瞻布局,使得基金在2025年创新药指数上涨43%的行情中充分捕获Beta收益,同时通过科伦博泰生物(年内涨幅超100%)、信达生物(港股配置贡献60%涨幅)等个股创造显著Alpha。
其次,基金经理的复合背景构建了专业认知壁垒。杨建楠兼具生物医学工程与产业经济学双重学术背景,并拥有实体生物科技企业工作经历,使其能深度评估企业研发管线价值与临床进展风险。这种能力在创新药投资中尤为关键——基金重仓股平均研发费用占比超25%,海外收入占比达35%,且成功捕捉科伦博泰ADC药物授权默沙东(首付4亿美元)、百利天恒与BMS达成84亿美元合作等重大License-out事件带来的价值重估。相较于同类医药基金经理,其技术判断与商业化评估能力形成显著差异化优势。
第三,成本结构与份额设计优化投资者体验。作为C类份额,该基金免收申购费,持有满30天免赎回费,显著降低短期交易成本。2025年机构投资者占比达82.76%,反映专业资金对其策略的认可,而1.09亿元的适中规模既避免流动性风险,又保持调仓灵活性。此外,18.56%的现金仓位配置有效应对赎回压力,近一年最大回撤-18.02%优于行业平均,夏普比率2.08与卡玛比率3.73显示其风险调整后收益能力突出。
2、潜在风险提示
创新药研发的高失败率是首要风险来源。ADC药物临床Ⅲ期失败率约65%,2024年国内12款创新药因数据不达标终止开发。基金超70%仓位集中于创新药,若核心持仓如科伦博泰SKB264(TROP2 ADC)、康方生物AK112(PD-1/VEGF双抗)等关键管线进展不及预期,可能引发净值波动。尤其需警惕靶点同质化竞争——PD-1领域国内已获批10款药物,GLP-1在研项目超30个,同靶点扎堆可能导致临床资源挤兑与商业化价值稀释。
医保谈判与支付政策变化构成持续压力。2024年创新药医保谈判平均降幅54%,虽提升可及性但压缩利润空间。基金重仓的信达生物信迪利单抗已覆盖9项医保适应症,恒瑞医药PD-1美国上市后仍需面对定价挑战。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医保丙类目录拟纳入CAR-T、双抗等高值药物,但商保支付占比仍不足6%,分层支付体系尚未成熟,可能延缓创新药放量节奏。
估值波动与交易拥挤需动态监控。2025年9月单日净值下跌3.53%,反映板块高弹性伴随的高波动特性。当前创新药板块PE(TTM)处于近三年75%分位,部分个股如科伦博泰动态市盈率超80倍,若流动性收紧或市场风险偏好下降,可能触发估值回调。建议投资者关注三个预警信号:(1)License-out交易频次下降;(2)港股通医药资金净流入连续萎缩;(3)机构持仓比例突破历史均值+1标准差。

综合来看,创新药板块长期发展前景依然光明。政策支持、技术突破与国际化加速的三重驱动下,中国创新药行业已进入增长周期。
短期市场波动难免,投资者需要保持理性。创新药企业研发投入大、周期长,对融资环境敏感,股价波动较大是行业特性决定的。随着行业基本面的持续改善和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创新药板块仍然是医药领域乃至整个市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投资方向之一。
综合来看,创新药板块长期发展前景依然光明。政策支持、技术突破与国际化加速的三重驱动下,中国创新药行业已进入增长周期。
短期市场波动难免,投资者需要保持理性。创新药企业研发投入大、周期长,对融资环境敏感,股价波动较大是行业特性决定的。随着行业基本面的持续改善和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创新药板块仍然是医药领域乃至整个市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投资方向之一。
上银医疗健康混合C基金凭借基金经理杨建楠深厚的医药行业研究经验和前瞻性的投资布局,在创新药板块收获了显著的超额收益。该基金重点投资于具有全球潜力的创新药公司和成功转型的传统药企,通过深度研究和长期持有核心优质资产,力求为投资者带来持续回报。
中国创新药产业正在经历从“投入期”向“收获期”的历史性转变,出海成功案例不断涌现,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对于看好这一趋势的投资者,东方红医疗升级基金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投资工具。但需要注意的是,创新药投资本身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投资者应保持长期视角,理性看待短期市场波动。同时可考虑定投方式参与,平滑买入成本。@上银基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