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情狂飙过后,是转折还是蓄力?#
创新药震荡期的“逆向布局”机遇——$上银医疗健康混合C$ 的结构性价值重估。
一、慢牛行情下的医药板块“错位”
当前A股慢牛行情已持续斤半年,但医药板块却呈现“结构性背离”:沪深300指数年内上涨18%,而中证医药指数仅微涨3%。这种“躲避慢牛”的现象,本质是市场对医药行业政策风险的过度反应。2025年9月,美国拟对中国创新药实施BD审查的消息引发港股创新药板块单日暴跌7% ,但随后市场迅速修正,显示出短期情绪扰动与长期价值的背离。
上银医疗健康混合C(011289)在这种环境下展现出独特的风险收益比:近3个月净值增长16.55%,显著跑赢中证医药指数的8.2%。其核心优势在于基金经理杨建楠的产业视角——这位拥有生物医学工程背景的基金经理,将投资框架锚定在“技术突破-临床转化-国际化落地”的全产业链逻辑上 。
二、创新药震荡背后的“三重机遇”
1. 估值修复窗口开启
经历2024年狂飙后,创新药板块市盈率从60倍回落至35倍,处于近五年20%分位 。基金重仓的恒瑞医药(持仓占比4.8%)当前市盈率仅28倍,较其历史中枢折价30%,但其PD-1单抗联合疗法全球三期数据即将公布,商业化潜力未被充分定价 。
2. 政策环境边际改善
国家医保局近期明确“创新药械豁免集采”政策导向,基金持仓的科伦博泰生物-B(持仓占比5.94%)的ADC药物SKB264已获FDA孤儿药资格,未来出海收入占比有望超50% 。这种“政策避风港”属性,使其在仿制药价格战中凸显稀缺性。
3. BD交易驱动的价值重估
2025年上半年国产创新药BD交易额达845亿美元,是2024年全年的1.7倍 。基金持仓的益方生物(持仓占比5.71%)与礼来达成的KRAS抑制剂授权交易,首付款高达2.5亿美元,直接推动其市值三个月翻倍 。这种“技术变现”能力,正在重塑创新药企的估值模型。
三、基金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1. 港股创新药深度布局
基金将10%仓位配置于港股通医药指数 ,重点持有科伦博泰生物-B、信达生物等企业。相比A股同类基金,这种“跨市场捕捉”策略有效规避了单一市场波动风险,同时享受港股创新药估值洼地(平均市盈率较A股低20%)的红利 。
2. 产业链协同的配置艺术
在创新药核心仓位(占比70%)之外,基金配置6%于惠泰医疗等医疗器械企业,9%于医疗服务板块 。这种“创新药+器械+服务”的组合,既捕捉了老龄化带来的慢性病管理需求(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突破30%),又通过CXO企业(如药明康德)的订单增长对冲研发风险 。
3. 低换手的长期主义
基金近一年换手率仅120%,显著低于同类平均的280% 。这种“买入持有”策略,使其能够深度受益于科伦药业(持仓占比4.04%)等企业的创新管线释放——其SAL0108项目预计2026年上市,当前市值隐含的研发价值尚未完全体现 。
四、风险与机遇的再平衡
短期需警惕两类风险:一是美国大选年的政策不确定性,可能影响创新药出海节奏;二是部分企业“伪创新”导致的估值泡沫 。但基金经理通过动态仓位管理(如二季度减持贝达药业、增持泽璟制药)和深度产业调研(如实地考察科伦博泰生物的成都研发中心),有效降低了这些风险 。
当前时点,医药板块正经历“政策底-市场底-盈利底”的三重确认。$上银医疗健康混合C$ 凭借其产业洞察、跨市场布局、低换手策略的三重护城河,有望在创新药震荡期实现超额收益。对于追求长期稳健增值的投资者而言,这种“逆向布局”的价值型基金,或许正是穿越周期的优质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