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基金调研团#
今年医药板块经历了一轮过山车般的行情。从长期的低迷调整,到创新药企业的异军突起,随着一批中国创新药企在研发突破、海外授权(BD)上取得重大进展,医药主题基金似乎一夜之间焕发新生,收益表现格外抢眼,让坚守的投资者看到了曙光。然而,随着医药板块的快速上涨,近期市场出现了震荡,部分资金选择获利了结逢高离场,让不少投资者心生疑虑:医药行情还能延续吗?这次震荡是行情的转折点,还是新一轮上涨的蓄力阶段?如果医药板块仍具备长期投资价值,又应该如何重新布局?本次调研天天基金特意邀请到了上银医疗健康混合C的基金经理杨建楠女士,来分享医药行业最新市场观点等内容,说不定能给家人们带来更深度的理解!

先给宝子们介绍嘉宾:杨建楠女士,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士,上海社科院产业经济学硕士;拥有 9 年从业经验,具备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背景,长期接受医疗医药领域系统性学习。同时也拥有实体生物科技公司工作经历,能够从产业实体视角更深入地理解医药行业的发展逻辑与内在规律。历任上海天昊生物科技储备干部,长江证券分析师,建新资管研究员等职务,擅长产业趋势研究,逻辑思维能力强。2022年2月25日担任上银医疗健康混合C的基金经理,近6个月净值增长率45.72%,近1年净值增长率67.89%,现在基金资产规模有2.16亿(2只基金)。(截至2025-9-12 数据来源:天天基金)

一、如何看待创新药当前的震荡行情?
杨建楠经理指出8 月创新药行情平淡,主要因大药企休假导致购买动作暂停,属于短期阶段性调整,并非趋势逆转。创新药投资属于长周期行为,完整周期预计为 5-10 年,当前仅处于周期前 1/3 阶段,核心处于中国创新药资产对外授权(BD)的初期阶段。后续将经历两个关键阶段:一是跨国大药企购入中国资产后,在欧美等海外市场推进临床研值究、拓展适应症并完成上市申请;二是药品成功上市后的商业化销售阶段,整个产业价释放过程具有明显的长期性。

想象一下,从研发新药到最终在全世界销售,就像盖一栋摩天大楼,需要设计、打地基、施工、装修、开业,每一步都耗时耗力。目前中国创新药最亮眼的成绩,是把自己的新药研发成果卖给了像辉瑞、默沙东这样的国际大药厂。这就像把设计图纸卖给了最有实力的开发商,是赚钱的第一步,但远不是终点。临床研究、扩大适应症范围、申请上市、全球商业化销售等过程,每一步成功,都会带来巨大的价值释放,现在连第一步都还没走完,发展潜力是巨大的。
二、创新药海外市场真的有这么大吗?
杨建楠经理认为跨国大药企面临严重的“专利悬崖” 问题,未来几年大量核心产品专利到期,收入下滑压力巨大。其中,大分子药物专利到期后收入可能下降 70%-80%,小分子药物收入降幅甚至可达90%。据第三方统计,到 2030 年,跨国大药企因专利到期预计将损失 2000 亿美金营收。在此背景下,大药企存在强烈的资产购买需求。上半年,肿瘤领域已出现多笔大额中国创新药资产BD交易;未来,自免疫代谢领域(市场空间与肿瘤相当或更大)有望成为新的BD交易高发领域,目前这两个领域尚未出现大规模交易,潜在空间广阔。

要知道,资本是逐利的,专利期一到,仿制药就会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把原研药的价格打骨折。按估算,到2030年,这些大药厂光因为专利到期,就要损失2000亿美金(约合1.4万亿人民币)的收入!这可是天文数字!为了填补这个巨大的收入窟窿,它们必须四处寻找有潜力的新药资产来“补位”。中国创新药企业经过多年发展,手里正好有大量优质、价格又相对实惠,自然成了它们眼中的香饽饽。
三、创新药行业走强的逻辑足够硬吗?
杨建楠经理表示有四大引擎驱动创新药再度起航:

1、周期:
9 月起,跨国大药企结束休假,海外授权节奏恢复正常。据渠道调研,今年下半年潜在 BD 交易金额预计为上半年的两倍,BD 事件将成为行情重要推动力量,且该趋势将持续未来半年至一年半。这就像双十一购物节,订单密集落地,相关公司股价自然容易上涨。
2、行业:
下半年到明年,全球顶级的肿瘤大会、欧洲肿瘤大会、JP摩根健康大会等将轮番登场。这些大会就像医药界的奥斯卡和新品发布会,众多中国创新药企会公布最新研发进展,可能又会引爆新的BD预期和投资热点。

3、政策:
今年被看作是医药行业反内卷的元年。国家医保局和商保政策都在酝酿新招,目标是让药械价格更稳定,同时鼓励商业保险扩容给创新药更多支付渠道。这给整个行业营造了一个更健康、更鼓励创新的发展环境。
4、估值:
以沪港深创新药指数(涵盖 A 股、港股创新药标的)为例,中国创新药资产基于已披露管线,远期有望占据全球 1/3 市场空间(美国与欧洲当前创新药市场规模约 7500 亿美金,对应中国资产潜在空间约 2500 亿美金)。若考虑中国企业在海外授权中的 1/3 权益回收比例及国内创新药放量支持,该指数未来利润有望实现翻倍以上增长,且当前指数点位距离 2021 年高点仍有 50%以上的上涨空间。
四、如何看待其它医药板块,它们值得关注吗?
杨建楠经理认为医药其他板块都在触底反弹的路上,具体如下:
1、CXO、科学服务: 给药企做研发“外包”和卖“实验设备耗材”的行业,需求随着创新药研发投入增加而回升,景气度正在修复,属于触底反转。
2、医疗器械: 国内集采进程已过大半,大部分产品价格趋于稳定,政策导向也从只求最低价变成要价格稳、质量好(除了IVD体外诊断领域可能还要等等)。同时,国产器械出海势头很猛,海外市场增长比国内快得多,有些公司已经打入了欧美高端市场。整体看,器械板块接近触底。
3、中药、医疗服务: 这两个板块调整也接近尾声,预计未来1-2个季度有望迎来触底反弹的拐点。

五、 A股创新药与港股有何差异,医疗板块能否接力创新药走牛市行情?
杨建楠经理表示两者差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基本面,港股创新药企业多为海外科学家创立,专注创新与海外 BD,资产结构更纯粹;A 股企业起步稍晚,但本土市场基础扎实,且海外人才储备丰富。二是估值,港股因市场环境与流动性特点,估值更低(2-3 倍),A 股估值相对较高(3-4 倍)。
对于轮动的观点,杨建楠经理指出相比医疗板块,器械板块更有可能率先走出接近创新药的行情。一方面,器械国内集采进入尾声,价格环境改善,且出海进展顺利,海外高增速打开成长空间;另一方面,器械板块的产业逻辑与创新药类似(创新+出海),但当前所处阶段更早,估值与成长性价比更高,具备优先启动的条件。

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创新药仍是核心主线,具备长期投资价值;中期来看,器械板块有望成为下一条主线,其产业逻辑与估值性价比均具备优势。短期可能存在资金在创新药与其他细分板块间的高低切,但不会改变创新药的主线地位,其他板块更多是阶段性机会。
六、上银医疗健康混合C基金剖析,专业选手更靠谱
医药板块并不像科技板块那样,只需要概念就能驱动上涨,这个板块最大的门槛不是资金而是专业知识!面对当下的市场机遇与波动,科班出身比如医生、医药代表等亲自下场当然是可以的,可更多的投资者都是非专业人士嶉看个股名字和个股消息投资水很深,我自己也把握不住,那么选择一只靠谱的基金就很重要了。上银医疗健康混合C(011289)凭借其鲜明的特点和基金经理的专业能力,我认为在当前时点显得尤为合适。

1.重仓热门赛道:聚焦高景气,紧跟大趋势,创新药占比近70%
根据基金中期报告,上银医疗健康混合C的仓位中,创新药占比接近70%,是绝对的核心配置。此外,器械约占6%,医疗服务约占9%(科学服务、CXO这些与创新药产业链紧密相关的也算在内)。(数据来源:上银医疗健康混合基金中期报告)基金经理杨建楠坚定看好创新药的长周期机会,将大部分“弹药”集中投放在这个最具爆发力和确定性的主战场上。这就像打仗,把精锐部队都派往了战略要地。当创新药行情再起时,基金净值有望最直接、最充分地受益。

2.基金经理:既懂理论又懂实战,是道地的医药通
杨建楠经理是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科班出身,受过系统的医药领域训练;曾在上海天昊生物科技担任储备干部,亲身参与过生物科技公司的实际运作。这让她不仅仅是从书本或报告看行业,而是真正理解产业发展的门道和痛点,能更敏锐地捕捉到真实的机会和风险;之后在长江证券、建新资管担任分析师和研究员,又积累了深厚的行业研究功底。2022年2月开始管理这只基金,将理论与实践、产业与金融完美结合。

3. 选股框架清晰,投资策略过硬,三把“尺子”量出好公司
杨建楠经理选股有一套严谨的框架,涵盖三大核心维度:
市场空间大不大?
这个公司所在的市场未来能有多大?决定了它能长多高。
竞争格局好不好?
这个赛道里玩家多不多?竞争激烈不激烈?格局清晰的赛道更容易出牛股。
管理层强不强?
尤其在医药(特别是创新药、器械)行业,管理层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基金会深入研究公司的研发管线、技术平台、临床数据,看看他们说的创新是不是真的靠谱,有没有干货。
在控制回撤风险方面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优先控制回撤风险,在此基础上追求长期收益:
一是设置个股配置比例上限,避免单一标的风险过度集中;
二是设置细分子行业配置上限,分散板块波动风险;
三是动态调节总体仓位,仅在明确判断存在大幅回撤风险时调整仓位,日常主要通过个股与行业配置优化控制风险。

业绩方面表现较为优异,近6个月、今年来收益率分别为 45.72%(同类排名363|4592)、54.89%(同类排名470|4520),夏普比率2.08优于54%同类,最大回撤18.07%也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截至2025-9-12 数据来源:天天基金)
个人总结:
经过这次深入调研,我对医药板块的未来和上银医疗健康混合C的投资价值,有了更清晰、更坚定的认识:
1、整个医药行业,从核心的创新药到其他细分领域,都处于底部反转的初期阶段。创新药是绝对主角,从长周期看(5-10年),行情才刚起步;从中短期看(未来半年到一年半),BD交易放量、行业大会催化、政策支持、估值修复已经准备就绪,随时可能拉动行情继续向上;其他板块也在逐步回暖。近期的震荡,更像是长跑中的休整,为下一程蓄力,而非行情的终点。

2、专业能力是穿越周期的关键。 医药行业专业性强、变化快、受政策影响大。普通投资者很难深入跟踪每一个细分领域、每一家公司的研发进展和BD动态。上银医疗健康混合C及其基金经理,正是凭借其深厚的专业积累和产业洞察力,去伪存真,把握核心趋势,努力控制好投资过程中的颠簸,帮助规避信息不对称的风险,真正分享到中国医药创新崛起的时代红利,拥抱医药板块行业发展的美好未来。
#创新药赛道持续活跃 行情空间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