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基金调研团#
2025年是创新药的崛起之年,截止2025年9月12日,港股创新药指数上涨了112%,结束了此前4年连跌,再涨16%就能追平2021的高点,A股创新药指数大涨58%,再涨19%就能追平2021年的高点。
在此当下,不少网友有个疑惑,创新药涨到头了吗?未来还能涨多少?
9月4日天天基金组织了针对上银医疗健康混合A/C(011288/011289)基金经理杨建楠的访谈,这里结合基金经理的访谈内容,对上述问题做个回答,解决大家的疑惑。
杨建楠,硕士研究生,曾任上海昊天科技储备干部、长江证券分析师、建信资管研究员,9年证券从业经验,3年+的公募基金管理经验,属于具有实业经验的投研型基金经理。
她自2022年2月25日掌舵公募基金,任职内A类份额回报18.14%,超额收益16.66%,最大回撤35.07%,年内累计回报55.23%,近1年回报68.4%,均处于同类领先水平,较好把握了这波创新药行情。
针对大家的打新,杨建楠称,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创新药投资:
1.创新药投资属于长周期投资行为,完整的周期预计是5-10年,目前还处于周期前1/3阶段,核心是中国创新药的对外授权(BD)处于爆发初期,后续跨国药企购入后,会推进临床研究,拓展适应症并申请上市,其次商业化销售会显著改善企业业绩。
2.从指数角度看,突破前期高点还有20%左右的空间,同时对应的企业业绩存在翻倍+的空间,如果仅仅按照利润增长1倍来看,则指数层面的空间大致=(1+100%)X(1+20%)-1=140%的上涨空间。
当然,具体业绩释放程度,还取决于BD签约、新研究推进和商业化推广等成效。
当前有一些对行业的有利因素:
1.“专利悬崖”提升跨国企业购买动力。根据第三方统计,跨国大药企专利到期预计将为跨国企业带来超2000亿美元的营收,大分子药品专利到期可能导致对应收入下降70%-80%,小分子收入降幅甚至高达90%。
上半年BD采购主要集中于肿瘤(癌细胞不受控制的生长和侵犯正常细胞)领域,未来与肿瘤空间类似的自免代谢(将免疫系统恢复正常的技术)领域有望成为新的BD高发领域。
2.国内集采用最低价格中标转变为价稳质优,同时不断出台支持创新药发展的政策,向创新药企开放社保数据库等,有利于加速创新药行业的发展,提高研发和上市效率。
此外,除了创新药,CXO、科学服务等细分行业也触底反弹,医疗器械、中药和医疗服务等也逐步见底,未来医药行业的轮动机会也比较丰富。
杨建楠称,自己的选股主要从成长潜力、竞争格局、管理层能力等纬度选择综合竞争力强、空间大的企业,并在医药细分行业之间做轮动,目前掌舵的基金配置了70%的创新药,9%的医疗服务和6%的医疗器械,希望把握各细分行业的成长潜力。
认同其投资理念的网友,可以积极关注上银医疗健康混合A/C(011288/011289),把握创新药及相关细分行业的成长机会。
风险提示: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投资者应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审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