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基金调研团#
在资本市场中,医药板块一直备受关注,其兼具刚需属性与创新潜力,是不少投资者资产配置中的重要一环。近期,我对医药板块行情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着重关注了上银医疗健康混合C这只基金,今天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调研成果。
先聊聊当前的医药板块行情。2025年上半年,A股和港股的医药行情明显回暖。在医保政策大幅度优化、院内内需恢复确定性强以及创新迎来回报等政策和产业趋势的推动下,医药板块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尽管板块整体上涨后处于72%的5年内估值分位数,但结合未来从产业支持端到保险支付端的重大变革,中信证券研报指出,A股和港股医药板块的上涨主升浪有望中长期持续。
从细分领域来看,创新药无疑是最亮眼的赛道。今年以来,创新药指数涨幅惊人,直接涨了105%。年初至今的“翻倍基”里,差不多有一半都是医药主题基金。国产创新药在全球市场上的表现也十分突出,和海外大药企的合作量与金额都在迅猛增长。今年以来对外授权达到83项,总金额超过845亿美元,全球占比一下子跃升至50%以上,相较去年整年大幅增长了73.2%。而且,大额首付款越来越常见,这充分表明海外巨头对我国研发实力的认可。从业绩上看,21家A股创新药公司今年上半年总营收同比大涨42%,不少公司成功扭亏为盈;H股更是表现出色,32家H股创新药企整体净利润同比暴增20多倍。“BD出海+国内放量”的双轮驱动模式,让创新药的成长逻辑愈发坚实,板块盈利拐点已然显现。
在这样的行情下,基金经理的作用就显得尤为关键。上银医疗健康混合C的掌舵人杨建楠,堪称是医药投资领域的一颗明星。她拥有长达9年的医药行业研究经验,这种丰富的经验积累,让她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医药市场时,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投资机会。杨建楠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后获上海社科院产业经济学硕士学位,这样的学术背景,使她既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能够深入理解医药产品的研发逻辑和临床数据,又拥有宏观的经济学视野,能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把握投资方向。
更难得的是,杨建楠还有实体生物科技公司的工作经历。这段经历让她从产业实体的角度,更透彻地理解了医药行业的发展逻辑与内在规律。她曾担任上海天昊生物科技储备干部、长江证券分析师、建新资管研究员等职务,丰富的履历为她如今的投资决策奠定了坚实基础。自2022年2月起,杨建楠开始管理上银医疗健康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开启了她在公募基金领域的精彩征程。
杨建楠对于医疗行业形成了鲜明的投资理念,即坚持产业趋势投资,寻找新的技术革新、市场需求变化以及政策驱动下的行业拐点,参与分享产业生命周期中的关键阶段(1到10、10到100为主),也就是选择成药性较为确定,从一个适应症商业化成功,拓展到不同适应症的企业,而非仅仅关注首创药物。在实际投资中,她的操作也十分灵活且具有前瞻性。例如,在三季度她减持了部分短期估值过高的消费医疗标的,转而加仓了创新药械细分赛道,这种偏左侧的调仓思路,有效提升了产品的抗跌能力。
从业绩表现来看,杨建楠管理的上银医疗健康混合C近1年收益率高达66.70%,今年以来收益为54.35%,这样亮眼的业绩不仅大幅跑赢同类产品,更显著超越医药指数,展现出卓越的超额收益能力。
再看上银医疗健康混合C这只基金本身。它是一只专注于医药健康行业的主动权益基金,采用独特的“产业趋势投资”策略,重点布局高景气度的医药细分赛道。从持仓结构上看,其高度聚焦于创新药领域,相关配置比例接近70%,这充分体现了基金经理对创新药长周期逻辑的坚定看好。此外,基金还辅以器械(约6%)、医疗服务(约9%)等板块的配置,形成了以创新药为核心、多细分领域协同的投资布局。这种配置结构完美契合了当前医药行业的发展阶段——即创新药正处于BD交易、临床进展、商业化放量三阶段驱动的行情初期。
在投资风格上,该基金倾向于产业趋势投资,不过分追求短期估值波动,而是更加注重挖掘那些比行业整体增长更快的细分方向,如创新药、CXO、出海器械等高成长领域。在风险控制方面,基金通过设置个股比例上限、保持行业适度分散、动态调整仓位等方式有效控制回撤,避免单一风险的过度暴露。
综合来看,无论是当前医药板块的行情,还是基金经理杨建楠的专业能力与投资策略,亦或是上银医疗健康混合C本身的投资布局与风险控制,都展现出了这只基金在医药投资领域的独特价值。对于看好医药板块长期发展,希望通过基金分享行业成长红利的投资者来说,上银医疗健康混合C无疑是一个值得重点关注的优质投资标的。不过,投资总是伴随着风险,市场行情也存在不确定性,投资者在做出决策前,还需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谨慎考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