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基金调研团# 三年前,医药行业还在集采的冲击与市场情绪的低谷中“渡劫”,板块估值一路承压,不少投资者对其前景心存疑虑。而如今,风向陡转——2025年的医药市场,尤其是创新药领域,正以“狂飙”之势刷新市场认知。这场反弹究竟是短期的“昙花一现”,还是行业长期复苏的“序章”?创新药背后的逻辑是否足够坚实?手握医药基金的投资者,又该对基金经理抱有怎样的期待?这些问题,我们将从此次的天天基金调研团中来寻找答案。
一、从寒冬到狂飙:医药行情的“续航力”在哪里?
若用一句话概括当前医药行业的处境,上银医疗健康混合基金经理杨建楠的判断最为精准:“整个医药板块处于底部反转初期,向上趋势明确。” 这份“明确”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各细分板块“轮番触底、协同回升”的结果——CXO与科学服务早已走出低谷,器械板块正逼近反弹拐点,中药与医疗服务也将在未来1-2个季度完成“深蹲起跳”,就连曾被视为“重灾区”的领域,如今都透出复苏的信号。
支撑行情“续航”的核心,藏在两大关键逻辑里。
其一,创新药的长周期红利才刚“拉开帷幕”。不同于短期题材炒作,创新药投资是一场长达5-10年的“马拉松”,而现在,我们才刚跑到前1/3的路程。当前最核心的驱动力,是中国创新药的“出海BD(对外授权)”——跨国大药企正面临“专利悬崖”的危机,到2030年预计将损失2000亿美金营收,急需优质资产填补缺口。这使得中国创新药成为“香饽饽”:上半年肿瘤领域已诞生多笔大额BD交易,而自免、代谢领域(市场空间堪比甚至超过肿瘤)还未开启大规模合作,未来增量空间肉眼可见。更关键的是,今年下半年潜在BD交易金额预计是上半年的两倍,9月后跨国药企结束休假,交易节奏还将加快,这无疑会成为行情的“强心针”。
其二,政策与事件的“组合拳”持续加码。“金九银十”本就是医药行业的传统旺季,今年更是利好扎堆:肿瘤大会、JP Morgan大会等重磅学术会议将密集披露创新药管线进展,可能催生新的投资机会;国内“反内卷”政策导向下,医保与商保政策正为行业创造更友好的环境,药械价格逐步稳定,创新药械甚至有望获得集采豁免。这些因素叠加,让医药行情从“单点爆发”转向“全面开花”。

值得注意的是,未来的医药行情不会是“创新药独舞”。器械板块很可能成为下一个“领舞者”——一方面,器械集采已过半,价格环境明显改善,部分企业还成功打入欧美高价值市场,海外增速远超国内;另一方面,器械的“创新+出海”逻辑与创新药高度契合,但当前估值更低、成长性价比更高,堪称“潜力股中的潜力股”。可以说,医药行业的未来,是“创新药领航、多板块跟涨”的格局,而非短暂的脉冲式行情。
二、创新药的“底气”:不止是上涨,更是产业逻辑的升级
为什么创新药能成为医药行情的“引擎”?答案藏在它“增量竞争”的底层逻辑里——不是在存量市场里“抢蛋糕”,而是靠技术突破“做更大的蛋糕”。
从临床价值来看,创新药真正解决了患者的“痛点”:PD-1药物把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用药时间从6个月延长到11个月,癌症治疗正从“短期对抗”转向“慢病管理”,仅肺癌一个领域,市场规模就有望从600亿美金增至900亿美金。这种“靠效果打开空间”的逻辑,远比单纯的价格竞争更有生命力。
从全球竞争力来看,中国创新药更是手握“性价比王牌”——对外授权价格仅为全球其他地区的1/2-1/3,且资产质量过硬。即便美国药价政策呈现“软着陆”特征(政府无法直接压价,专利期内药价还会随通胀上涨),中国创新药的竞争力也丝毫不受影响。这种“质优价廉”的优势,让中国创新药在全球市场中牢牢占据一席之地。
当我们把目光转向A股与港股创新药,会发现两者各有“亮点”,并非“非此即彼”的选择。
- 港股创新药:像一位“专注的研发者”。这里的企业多由海外科学家创立,一门心思做创新药研发与海外BD,资产结构干净纯粹,没有过多“杂项”。更吸引人的是,当前港股创新药估值仅2-3倍PE,处于合理甚至偏低水平,且市场对其销售峰值的评估还没算上潜在适应症,资产价值尚未完全释放,外资机构仍在积极参与配股,后续修复空间值得期待。
- A股创新药:则是一匹“后发制人的黑马”。虽然起步稍晚,但A股企业的“追赶速度”惊人——不仅吸引了大批海外顶尖医药人才,研发实力快速提升,还打通了与跨国大药企的BD合作通道,本土市场基础也更扎实。比如部分A股创新药企业,已在海外市场实现突破,而海外市场空间是国内的数十倍,未来完全有机会在细分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简单来说,港股创新药适合偏爱“低估值、高纯粹性”的长期投资者,A股创新药则更适合追求“成长弹性”的投资者,两者搭配,反而能更好地把握创新药的投资机会。

三、医药基金经理:专业背景是“敲门砖”,产业视角是“定盘星”
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基金经理不能只懂“金融”,更要懂“产业”。毕竟,面对一堆临床数据、研发管线,若没有专业背景支撑,很容易“看走眼”。杨建楠的经历,恰好印证了这一点——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出身,还曾在实体生物科技公司任职,这种“产业+金融”的复合背景,让他能从“企业视角”理解医药行业的逻辑:比如评估一款创新药的BD价值时,不仅看财务数据,更能精准判断其临床潜力与商业化前景,避免“踩坑”。
对医药基金经理,投资者至少该有三大期待。
第一,要有“聚焦高景气,又能控风险”的平衡术。杨建楠管理的上银医疗健康混合A/C(011288/011289)就是典型案例:当前仓位中创新药占比近70%,牢牢抓住核心主线;同时通过器械(6%)、医疗服务(9%)的配置分散风险,还设置了个股与行业配置上限,避免单一标的“拖累全局”。这种“不赌赛道、但重仓景气”的策略,既能享受创新药的红利,又能抵御短期波动。
第二,要有“深入产业,而非跟风炒作”的研究力。优秀的基金经理,不会只看市场热点,而是会建立自己的选股框架。杨建楠提出的“市场空间-竞争格局-管理层”三维模型就很有代表性:先看赛道够不够大,再看竞争格局清不清晰,最后重点评估管理层的创新能力——比如研发管线是否扎实、临床数据是否真实。正是基于这样的研究,上银医疗健康混合基金才能在创新药行情启动前就完成布局,为投资者赚到“认知的钱”。
第三,要有“动态调整,而非墨守成规”的灵活度。医药行业变化快,政策、技术、市场需求随时可能调整,基金经理不能“一条路走到黑”。杨建楠的投资实践就很灵活:历史上曾布局中药板块,当创新药成为主线后,又逐步加大配置比例;未来若器械、医疗服务出现更好机会,也会动态调整仓位。这种“跟着产业趋势走”的思路,才能在复杂的医药市场中持续捕捉机会。
$上银医疗健康混合C$

结语
三年寒冬,让医药行业洗掉了泡沫;如今的“狂飙”,则是产业价值的回归。创新药的长周期红利、器械的出海潜力、多板块的协同回升,共同构成了医药行业的“长期向上逻辑”。对投资者而言,选择一只像上银医疗健康混合A/C这样,由具备产业背景、坚持深度研究的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或许是分享行业红利的最佳方式。当然,医药投资从来不是“一夜暴富”的游戏,唯有保持长期视角,忽略短期波动,才能真正享受到创新与专业带来的回报。#创作扶持计划# #A股缩量调整!沪指考验3800点关口# #指数操盘手集结令# @天天基金创作者中心 @上银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