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基金调研团#
有幸于9月4日参与天天基金调研,本次调研相关的是上银医疗健康混合基金,基金经理杨建楠,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作为行业基金,基金经理有相关行业背景是有多么重要,以及A股创新药和港股创新药的主要区别,创新药前景,如何投资此类基金?
一、基金经理概况
杨建楠基金经理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拥有生物医学工程和产业经济学复合背景,自2022年2月独立管理本基金,完整经历了医药板块的周期波动,从产业趋势投资来看,在医药领域投资过中药,现阶段主要投资创新药,她具有近9年的证券从业经验,作为新生代基金经理,管理的上银医疗健康混合C类基金,任职回报达到18.09%,同类平均只有1.82,排名20%前列,也很优秀;

可以看到自本基金成立以来,一共更换了3次基金经理,前面的基金经理由于不具备相关的行业背景,业绩收益是不佳的,而更换成杨经理后,业绩才起来,可见,行业基金如医药行业,拥有本行业内的专业背景很重要,否则不清楚相关行业内情,听到专业术语都不是很明白,如何管理基金呢?

二、基金经理的投资逻辑和框架
杨经理的选股框架是通用框架,主要看所处市场的空间大小和行业的竞争格局好坏,并关注企业的管理层能力,和其他行业不太一样的是,医药专业性较强,主要看管理层的创新能力,看其创新布局是否真如其说的一样那么好,
创新药具有5-10年的长周期,把研发东西落地,包括海外授权,推进临床,商业化,最终达到3/1比例的终局,现在还处于第一阶段,以BD,海外授权作为行情的催化,进入第二阶段,就是大药企买中国资产时,推进临床,第三阶段则为商业化,看最终里程碑有多远,在这个过程中很有想象空间,包括外资推动,以及BD催化等,所以未来几年还是值得看好的;
医疗器械方面,可能更能走出行情,因集采的进程已经过半,目前价格趋向合理,医保强调最低价格制优,尤其是在反内卷的宏观叙事中,集采的影响有限,创新是最大的逻辑,器械公司也在出海,海外增速比国内更快,包括东南亚、中东等,可能也会走出类似创新药的逻辑;
因此,主要布置主线在创新药,后面主线可能会是医疗器械 , 整个板块处于底部反转向上投资的机会;
通过个股配置比例的上限,细分子行业配置的上限,总体仓位的控制调整等,达到控制回撤的目标;
三、本轮创新药的上涨逻辑
大家都知道,近期创新药很热闹,不少机构都专门去公司调研,本轮创新上涨的逻辑主要在于:从供给端来看,国内临床概念很多已实现突破,并通过BD方式进入海外市场,后者比国内市场大好10几倍,从需求端来看,大药企专利的问题压力还是很大,它们有购买的需求,
而从远期空间看,沪港深创新药指数占全球市场空间约1/3市场,约2500亿美元,再叠加国内的放量,利润空间应该有1倍不止,创新药行业周期长至5-10年,因为从出海到研发再到上市的过程,下半年从9月份开始,BD不断落地,还有不少重要的学术会议,如肿瘤大会,欧洲肿瘤大会等,带来潜在的BD预期,行情比较有机会;
创新药还会创造需求的空间,比如康方生物新药出来后,吃药时间从3个多月变成11个月,如癌症活过5年,就会变成慢病,这就是创新药的成长空间,能打开多少,根据临床数据判断;
而其他板块中, CXO可能触底反转,中药、医疗服务再等1-2季度,也会有触底向上的状态,整个医药行业都呈现向上趋势;
四、港股创新药和A股创新药的区别
港股的上市条件更为宽松,没有收入和利润的公司都可以直接上市,所以一些科学家回来创立公司,都会选择先从港股上市,出海进程更早,
港股创新药也因此更为纯粹,没有更长久的历史,在海外做BD的资产质量也更干净,相比于A股定价更便宜,比如港股估值2-3倍PS (公司市值是其销售收入的2-3倍),A股可能3-4倍Ps(公司市值是其销售收入的3-4倍);
A股创新药则起步稍晚,但海内外人才丰富,本土市场基础扎实,估值较高,
AH股溢价空间也大,购买港股更有估值修复的空间,当然,创新药需不断创新,如果后面的公司能在前面研发的基础上做出成绩,会更有市场,
港股创新药配股融资影响有限,原因之一是近期头部企业配股折价率较低,对现在股东利益稀释较小,之二是当前港股创新药估值水平合理,且市场对销售贬值的评估仅基于已确定适应症,未包含潜在拓展适应症,资产价值未完全反映,外资认可当前资产性价比,仍积极参与配股,
从消息面来看, 5月20日,三生制药宣布将其自主研发的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SSGJ-707在全球(不包括我国内地)的独家开发、生产、商业化权利授予全球药企巨头辉瑞,根据许可协议,辉瑞将支付12.5亿美元不可退还的首付款,以及最高可达48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和两位数百分比的销售分成,同时未来会获得潜在里程碑付款;
新加坡投资公司GIC,也于8月29日以每股均价12.7133港元增持和铂医药4022.2万股普通股股份,价值约5.11亿港元,此次增持后,GIC持有和铂医药的好仓比例从1.62%大幅提升至6.37%;
以上两例都是港股,说明外资对中国资产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港股,具有更为成熟的机制;
五、本基金近一年收益率66.7%,抗风险能力强
通过分析杨经理的投资框架和方法论,可以看到本基金的业绩情况,其中C类近一年收益率达66.7%,同类平均为52.12%,同期沪深300为38.94%,最大回撤18.07%,

说到这个抗风险能力,我对比了市场一个类似医药基金近一年数据,无论是波动率、夏普比率、最大回撤,还是收益回撤比、下行风险,上银医疗健康混合基金都完胜,

持仓也知行合一,约配置70%左右仓位在创新药,6%在医疗器械,9%在医疗服务和科学服务等,截至2季度,前十大重仓股包括科伦博泰生物-B、益方生物、信立泰、恒瑞医药、科伦药业等,2季度新增三生制药和信达生物,

而三生制药从3月3日的收盘价6.91,上涨至现价34.36,涨幅近5倍,可见杨经理抓住了三生制药的行情,2季度涨幅优秀;


基于业绩优秀和对未来看好行情,管理人自购16.52万份,机构占比82.76%,

五、总结
作为行业基金,基金经理有相关行业背景很重要,想要投资医疗基金,我们也应初步具备行业认知能力,如果不然,直接购买指数基金不是更香吗?
但实际上,医药基金就是更适合主动基金,筛选而不是被动复制,前者很重要,而在主动基金中,混合型基金比股票型基金更为可控,否则在调整或者下跌状态中,容易遇到回撤过大的问题,相信大家看过这一篇调研文章后,对如何投资创新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本基金作为混合型基金,基金经理有复合行业背景,基金公司的股东为上海银行,深具前瞻性,相信它会带领投资者收获更多,就像蜂蜜一样,获取甜蜜的味道。@上银基金 @上银基金 杨建楠@天天精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