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扭秧歌、端咖啡、奔跑,“十五五”新赛道正打开中国智能制造新想象。
“十五五”时期,人形机器人与脑机接口被正式确立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新赛道。工信部部长李乐成在9月23日的表态,为中国未来产业绘制了清晰路线图。这一政策导向意味着人形机器人产业将成为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春晚扭秧歌的机器人到特斯拉Optimus灵活接球,从工厂质检员到家庭陪伴助手,人形机器人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政策引领与技术突破的双重驱动,正在催生一个万亿级市场。
01 政策布局:从“机器人+”到明确新赛道
中国对人形机器人的政策支持早已布局。2023年1月,工信部等十七部门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翻番。
随后2023年11月,工信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并实现批量生产。
此次工信部部长李乐成的表态,是将人形机器人提升到更高战略位置。这种持续加码的政策支持,为企业研发和市场应用提供了明确预期。
地方层面也在积极布局。北京提出组建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上海目标到2025年打造1000亿元关联产业规模;江苏、浙江等地也制定了具体产业规模目标。中央与地方政策的协同,正形成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合力。
02 技术突破:从“大脑”到“肢体”的关键进展
人形机器人的技术核心在于“大脑”、“小脑”和“肢体”的协同。工信部指导意见指出,要开发基于AI大模型的人形机器人“大脑”,增强环境感知、行为控制能力。
2024年4月,国内自主研发的通用人形机器人母平台“天工”发布,可实现6km/h的稳定奔跑,并能应对磕绊等突发情况。
特斯拉Optimus的进展同样令人瞩目。其手部自由度比上一代增加了一倍,达到22个自由度,能够完成接网球等复杂任务。
在场景应用上,人形机器人已从简单重复劳动向复杂交互场景拓展。优必选科技与国内头部企业探索人形机器人在新能源汽车、智慧物流等工业场景的应用。
03 产业前景:从百亿到万亿的市场想象
人形机器人产业潜力巨大。中国电子学会预测,到203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约8700亿元。
高盛预测更为乐观,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40亿美元(约合11037.3亿元人民币)。
特斯拉规划显示,2025年将开始对内量产人形机器人,目标1万台;2026年产量将提升至5-10万台;2027年有望实现百万台级别产量。
马斯克多次阐述其愿景:未来人类和人形机器人的比例可能超过1:1。假设全球有100亿台机器人,单价2万美元,将形成200万亿美元的终局市场。
04 投资逻辑:中长期布局正当时
随着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进程加速,资本市场关注度持续提升。银河证券认为,政策支持将加快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研发和落地。
中金公司机械行业研究团队表示,2025年人形机器人或步入量产元年。特斯拉2024年年底硬件方案定点落地可期,同时华为正式入局具身智能,与多家机器人企业开展战略合作。
从投资角度看,人形机器人产业链长且复杂,涵盖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本体制造和下游应用。分析师建议关注受益于人形机器人量产的国内一体化关节、减速器、电机龙头企业。
人形机器人相较于其他行业壁垒较高,涉及多学科融合与软硬件协同,对资金、技术、资源整合都有较高要求,有望成为消费电子中苹果产业链、特斯拉电动车产业链之后的现象级长坡厚雪大赛道。
05 未来投资机会
随着特斯拉、华为等巨头持续加码,以及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人形机器人产业已站在风口。
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专家认为,中国在应用场景和市场需求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有望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
对于投资者而言,人形机器人不是短期的主题炒作,而是未来5-10年科技硬件领域最大的投资机会之一。
#机器人板块再度走强 多股涨停#
$招商中证煤炭等权指数(LOF)C(OTCFUND|013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