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刷到一条重磅消息:2025年的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谈判,就在11月4日正式收官了。
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今年的“国谈”有点不一样——它不再是我们过去熟悉的那种“一谈定终身”,而是玩起了“双轨并行”。
什么意思呢?前三天,照常进行国家医保目录谈判;而最后两天,史上第一次启动了商保创新药目录的谈判。整整五天,120多家药企在现场博弈,127个目录外药品拼医保准入,24个创新药试水商保路径。
这已经不是小修小补,而是支付体系正在发生的结构性变化。
为什么说这是“结构性机会”?
过去几年,创新药企一直流传着一句话:“不进医保等死,进了医保找死”。价格被压得太低,企业研发投入回不来本;但不进医保,市场打不开,同样难以为继。
而今年,“双目录同步”谈判,恰恰在尝试破解这个困局。
你可以这样理解:患者基数大、临床急需的药,走医保路径,靠“以量换价”惠及更多人;而那些靶点前沿、价格高昂的新药,则走商保目录,通过“多方共付”来覆盖。
有意思的是,这次商保目录的降价建议区间在15%—50%——相比传统医保谈判,温和了不少。这说明什么?说明政策也在学习、在调整:既要控费,也得给药企留出合理的利润空间,否则谁还愿意投入真金白银去做创新?
景气度起来了,资金早已悄悄布局
如果你关注市场,应该能感觉到:今年以来,创新药几乎是市场上最靓的仔之一。
这波行情,背后是政策、基本面、估值三股力量的共振:
• 政策面上,6月份国家医保局和卫健委联合发布了“创新药16条”,全链条支持;
• 基本面上,中国创新药企的研发能力正被全球认可,BD(商务拓展)交易彻底爆发,上半年总额超600亿美元,已超去年全年;
• 估值面上,尽管近期反弹,但医药板块整体估值仍处于历史偏低位置——截至10月14日,A股创新药板块滚动PE为57.24倍,较2021年历史峰值98.80倍下降约41%。PB为3.35倍,处于历史相对较低水平。
港股创新药板块滚动PE为37倍,显著低于A股且处于历史38%分位,国际比较中低于美国纳斯达克生物科技指数的45倍。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创新药领域专业门槛高,技术更新快,个体企业风险较高,通过专业基金布局是不错的选择。
投资者可关注专注于创新药、生物科技等前沿赛道的基金产品,借助专业投资机构的力量,分享创新药行业发展红利。
下一步看什么?
按照安排,新版药品目录将在12月第一个周末在广州发布,明年1月1日正式落地。
资本市场总是先知先觉。那些研发扎实、管线丰富的头部药企,很有可能会在这一轮支付环境改善中率先受益。
政策在转向,资本在回流,中国的创新药行业,这一次或许真的走到了“开阔水域”。

#“马”字辈股大涨!“玄学炒股”又来A股?##大消费板块逆市拉升!行情能否持续?##亚马逊签下OpenAI千亿算力大单##科技小登大揭秘##科技热点摊开业啦#
关注创新药方向:$同泰大健康主题混合C$
(相关基金仅为文章关联不作推荐)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上述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并非为投资者提供对个股和基金进行投资决策的具体建议,本公司不对使用本资料而引发或可能引发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若相关内容转载自第三方的报告或资料,转载内容仅代表该第三方观点,并不代表同泰基金的立场,本公司力求内容的准确可靠,但对其完整性和准确性不作任何保证。本资料内容的时效截至发布之日,不保证相关信息或观点不发生变更,请以最新信息为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除非另有明确说明,发布内容的版权为同泰基金所有。未经同泰基金的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复制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