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险资持续加码银行板块。其中,国有大行成为险资布局重点,邮储银行、建设银行获险资大幅增持,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中首次出现险资身影。此外,部分区域性城农商行也获得险资加仓。业内人士认为,银行股的高股息特点与险资需求高度匹配,股息收益能够满足险资的收益需求。随着政策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险资或成为未来权益市场重要的增量资金,盈利稳健、股息回报较高的银行股将继续受到险资青睐。
而放眼港股市场,银行板块的热度更是有增无减,近期一连串利好消息正在为其估值修复铺路。9月美联储宣布降息25个基点,全球范围内的资金流动性变得更宽松,那些低估值、高分红的资产成了资金追捧的对象,港股银行股恰好踩中了这一风口。更关键的是,南向资金早已行动起来,今年以来流入港股银行股的资金已经超过1365亿元,占了港股总净流入的近两成,足见机构对这块资产的看重。
不仅如此,国资和险资这些"聪明钱"也在悄悄加仓。11月初青岛银行H股刚获得国资股东超5.7亿港元的增持,而中国平安等保险巨头今年更是多次出手,拿下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多家银行的H股股份,算下来今年险资举牌银行股的次数已经创下近五年新高。这些大资金之所以认准港股银行,核心还是看中了其"双保险"特质:一方面股息率实在诱人,像恒生银行股息率已经冲到6.8%,比买国债划算多了;另一方面估值还很低,不少银行股的市净率都没到1倍,还有很大上升空间。
从基本面看,港股银行的韧性也让人放心。汇丰控股今年中期净利润涨了18%,不良贷款率降到1.2%以下;中国银行三季度单季净利润也同比增长5.09%,非利息收入还涨了16%多,业务结构越来越稳。加上人民币近期的升值趋势,对港股银行这类资产也是一大利好,有分析说人民币升值期间,银行板块往往能跟着受益。
不过最近港股银行股偶尔会有小幅震荡,但这可不是风险信号,反而藏着机会。就像机构说的,这种"进二退一"的走势,其实是大资金在悄悄吸筹。看看数据就知道,南向资金已经连续15个交易日增持银行股,单日最高流入超20亿港元,显然是认准了震荡期的布局窗口。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市场短暂调整的时候入场,反而能避开追高的风险,抓住后续估值修复的红利。
港股银行的配置时机逐渐显现,如何便捷地参与其中?指数化投资提供了一个省心的选择——$鹏华中证香港银行指数(LOF)C$ (基金代码:010365)正是这样的工具。这只基金紧密跟踪"中证香港银行投资指数",一键打包港股上市的核心银行巨头。其业绩表现亮眼,成立以来斩获107.62%收益,今年来上涨32.89%收益,近5年上涨103.33%,近3年上涨101.39%,近2年上涨77.44%,近1年上涨40.40%!更难得的是其收益的持续性:连续7个季度、连续4个自然年度均实现正收益,展现出穿越波动的稳健特质。在机构资金持续布局港股金融资产的当下,它为普通投资者提供了低门槛分享红利的便捷工具。#4000点 到底要不要止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