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7-03 17:40:14 天天基金网页版 发布于 广东
【对话基金经理李博】市场回归“事实驱动”,还有明显可为空间

投资风格与理念

Q:您的投资风格在什么类型的市场里会比较舒适?

         谈到我自身的投资风格,我还是坚持自下而上,从性价比与个股的风险收益比出发去选股。回溯历史,在市场震荡或偏弱的年份,我管理的产品业绩表现还不错,在牛市顶点阶段,我的业绩会相对偏弱。

         我本身是一个在情绪上偏理性的投资人,对产业趋势我不会过度乐观,但往往在牛市最顶点的阶段,情绪才是市场最核心的驱动因素。在这种阶段性情绪主导的市场里,我这种风格偏稳健、比较注重基本面的基金经理会相对弱势。今年以来虽然在一些细分赛道上比如创新药、新消费等领域,出现过类似短期内因情绪推动而大幅上涨的情况,但还没到达极端状态。我自己还是会坚持自下而上、从风险收益比的角度去选股。

Q:在未来的市场波动中,您主要通过什么方式去控制回撤,是控制仓位还是通过控制一些个股的估值来控制回撤?

         在新基金发行初期我会稳健建仓,如果市场波动加大、加速下探,我可能会加快建仓节奏;如果市场波动不大,我会慢慢推进,用仓位来平滑初期波动。等产品建仓完毕,我基本就不会再主动的大幅调整产品仓位。

         我会从基本面出发去判断一个标的是否显著高估、当前情绪是乐观还是悲观等,这些判断能够帮助我真正地理解企业价值,在一个有安全边际的位置做投资决策。而做好了这些核心,回撤控制就成为了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

Q:您刚刚提到,相对于估值可能更看重基本面,那您组合整体估值会做控制吗?

         作为一个主动投资者,我会关注估值,但不会单纯的,机械的仅仅围绕估值来做决策。估值只是我评估企业的一部分,但核心还是在于对公司生意的本质、对企业家认知的深度等维度。围绕企业以及对企业家的理解来做投资,我认为这是主动投资者最核心的工作与意义。

Q:您的风格整体偏均衡和防守,对于组合的弹性方面您会有布局的思路吗?

         首先,“进攻”与“防守”的标签划分有时候是一种思维定式或者说“肌肉记忆”。很多时候大家认为进攻性强的板块下跌时跌幅也会很大,而一些防守型板块例如银行,近期反而表现很好。

         对我来说,更关键的是是否能在相对可控的风险下获取确定性的收益,如果能够做到,那就是一个值得参与的投资机会。举个例子,之前很多人都认为白酒是一个防守型品种,然而从2016年到后期高点,白酒市值也一路上涨。通信也是类似的例子,大家觉得它是防守型品种,但过去几年一些标的也实现了股价翻倍。能够真正挖掘并把握住这些机会的,并不是依靠标签,还是要基于对基本面与性价比的判断。

Q:您对于组合行业配置是怎么考虑的?会比较集中在某一类行业吗?

         我不会只专注于某个行业有些行业在某些阶段会超配,有些阶段则是低配,这主要取决于当时行业的发展、我的认知和投资判断。

         以我在管产品大成精选增值为例,其历史行业分布比较均衡,不过不同阶段也会根据判断以及市场环境出现行业相对集中的情况例如信息技术与电信服务是我从2021年开始显著超配的方向,自下而上看无论是央企还是稳定类资产的性价比都比较突出,所以在那个时间点上我开始逐步加大配置,但投资的比例是在持续动态调整的,从2021年到2024年,信息技术的配置比例在持续下降。一方面,我用电信服务逐步替代了原本分配在电信技术上的仓位;另一方面,过去两三年AI带动信息技术的行情,板块性价比逐步下降,因此投资比例就自然而然下降了。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医疗保健行业,在2018、2019年的时候这个行业配置比例比较高,但在过去两年里持续下降,已经接近比较低的水平。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组合里的可选消费比例可能也会持续提升。所以整体来看,我的投资覆盖面比较广,也能够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Q:从历史上看,您管理产品的波动也是不小的,是不是可以理解您是一个风险承受能力比较高的基金经理?

         以我自己为例,十年前的我可能是个比较激进、波动比较大的基金经理,对风险收益比的理解也不够成熟,现在的我比十年前的我更好,但这个结果并不是因为某一年的表现好,而是长期积累带来的变化。对我而言,我前期的那些比较“猛”的阶段,是我后续能够“稳”下来的必经之路,这是不断迭代、打磨之后的状态。管理基金更像是一场长跑,一个基金经理能够持续迭代与成长才是核心。

Q:如果不往前回溯这么长时间,就回看2021年初到2022年底,这段时间您产品净值上的承压对您有产生什么影响吗?

         我的投资框架本身并未发生比较大的变化,但我对“风险”的理解在不断深化。四年前的我,对“2021年互联网强监管”还没有足够的认识,所以当它真正来临时,在我能力体系中,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确,进而产品净值上有一定的承压。

         因此我一直在强调,要做一个不断迭代的基金经理,通过持续的学习,不仅是对企业与行业层面的判断,还要对社会整体、国家以及制度加深理解。这种认知的提升,最终会融入我的投资体系里,成为判断风险与获取收益的底层支撑。

Q:2023年开始到2024年,您的业绩比较好,这种业绩转变的原因是整体风格根据市场风格做了一些调整,还是说看到了一些行业的机会?

         有时候我们确实找到一些好的投资机会,但它并不会马上迎来估值的抬升。在2022年,我们确实挖掘出一批被极度低估、具备性价比的企业,但当时市场情绪低迷,它们短期内也不一定会上涨。作为一个长期投资者,这种时候也还是要考虑买入,因为我知道这是在合理估值以下、有足够安全边际的资产,错过这个阶段,就等于错过了在底部区间布局一批优质企业的机会。所以不能简单说“这家公司2023年开始涨,所以你2023年做得好”应该把整个周期连起来看这才是一个长期投资的视角。

市场观点

Q:您对当前的市场看法是?

         首先,我认为最坏的时间和最好的时间,其实都已经过去了。去年924之前,无论是市场成交量、基本面还是大家对中国经济的预期,都处在一种偏的循环里,在那种市场环境下,获取收益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同时我们也会发现,从去年以来,不论是政策、国际形势,还是企业经营周期的变化,都在明显走出去年924之前的偏弱的循环状态,特别在资本市场上,比如鼓励长期资金入市甚至包括维稳资金的出现,这些都是对资本市场非常有利的信号,也可以说是历史上比较难得的红利阶段。而在924之后,市场经历了一个风险偏好和预期迅速修复的过程在此之前,市场处于超跌和弱的状态,所以情绪一旦扭转,反弹就很快发生这种反弹更多是由预期驱动的,而非基本面本身的变化。但这一阶段实际上已经过去现在市场运行更多将取决于真实的基本面表现。换句话说,最坏和最好的阶段已经过去,后面就是回归事实驱动的节奏。

         第二点,不宜对产业技术类投资过度乐观。资本市场近年来非常热衷于产业趋势驱动的投资,像今年年初的AI、DeepSeek,再到最近的泡泡玛特、黄金、新消费、机器人等,情绪和思潮此起彼伏。这些情绪常常和基本面共振,短期看似强劲,但从长期维度看,企业和产业的成长是缓慢而渐进的,而资本市场的情绪却是激昂跳跃的。两者节奏不一致,往往是市场波动的根源。所以每当市场陷入情绪高潮时,我反而会提醒自己多一分理性,很多时候,产业的“优点”在情绪推动下被过度放大,而在不合适的价格上介入,风险收益比未必合理。举个例子新能源行业渗透率还有空间,但过去几年新能源标的的投资空间其实有限再比如白酒,现在大家仍认为它是最好的生意,但过去几年并不是最好的投资标的。所以我想强调的是:产业趋势投资不宜盲目乐观。

         第三点,拉长来看我觉得市场还是有明显的可为空间。虽然最坏、最好的时间点已经过去,整体市场即便相较去年924已经反弹不少,现在也还是处在偏低估、合理或合理以下的水平。除了个别赛道或细分领域存在一些情绪化或估值偏高的情况,大多数板块并没有明显的高估或泡沫。另一方面,很多中国企业经历多年底部的磨练,已经形成了较强的核心竞争力。虽然当下可能受宏观经济或国际形势的影响,发展出现阶段性受阻,但整体上仍属于周期回归的过程。随着宏观经济逐步恢复,叠加低利率环境,这些优秀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空间。我认为这仍是一个只要有耐心就可以有所作为的时间段如果把维度拉长来看,市场依然具备明显的投资机会。

Q:您是否倾向未来市场会是一个震荡行情?

         未来市场偏震荡的可能性会更大。一方面,基本面预期修复已完成,无论是企业、产业还是宏观经济的发展,接下来都会是循序渐进的节奏,不太会有剧烈的波动。另一方面,市场情绪与偏好虽然没有很高,但相较于前期也不算低,所以整体可能还是会处在一个偏震荡区间。

Q:对于新基金,您未来在投资上会倾向于全市场选股,还是说目前有一些比较看好的行业?

         首先,我是从全市场中去选股,但最后落脚点还是一些看好的方向,这个判断会随市场动态变化。投资要看两个方面:基本面与价格,两者结合通过性价比来决定投资顺序。结合当下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与低利率的宏观环境来看,我倾向于认为:

         (1)有特许经营权的资产,整体性价比较高,拉长维度来看仍处于明显低估的阶段。这个大方向应该不会变化,个别标的的短期涨跌可能会改变它们在组合中的位置,但在大方向上,这类资产大概率仍会是处于“前三分之一”的好行业。

         (2)制造业还是有不少企业能走出来。虽然短期可能受到国际环境或中国经济压力的影响,但有些企业已经形成显著的核心竞争力这些企业不一定属于市场情绪特别集中的赛道,比如AI、机器人、新消费、创新药等,它们没有被过度追捧,反而在制造业中具备实质竞争力、并还未被市场充分定价。我认为,有核心竞争力的制造业也大概率处在前三分之一的优质行业里,所以初期我可能会更聚焦在这些方向上。

Q:怎么看待新消费投资? 

         一方面,消费尤其是“新消费”与社会发展阶段、人群结构有关,不同国家和人群的偏好也会不一样。另一方面,新消费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我组合里有些消费品企业,是做出海市场的,面向越南、印尼这些国家。而中国的很多消费品牌,在越南、印尼那就是“新消费”了。

         具体到我自身的投资上,我前面也有提到,我不会过多参与产业趋势型的投资、不会刻意地去追求“潮流”。潮流意味着有潮起,也有潮落,在这种波动里去追趋势,风险收益比通常并不具备足够吸引力。我更倾向于从企业经营能力出发去判断风险收益比。市场上热议的少数几个标的,它们确实很优秀,但能否匹配上目前的估值,是需要另外判断。所以这就是我更关注的点:好公司不代表任何价位都值得买。

Q:您对于市场未来的机会在哪是怎么看的?

         整体上,我们就是在一个相对平淡的基本面环境下,去寻找那些被低估的股票。基本面平淡,不代表我们就该失去耐心。很多企业已经具备了核心竞争力,接下来更多是等待的过程这个阶段,更需要的是冷静和耐心。

Q:您之前是TMT研究员出身,对于整体科技方向很有研究。从目前在管产品来看,在过去的两年里,您在芯片半导体人工算力等板块持仓比较少,后续怎么考虑这一块的布局?

         我确实是研究TMT出身的,对于这些行业我相对于市场平均会更熟悉。历史上我的组合TMT持仓比例也不低,但逐步转向全市场选股后,TMT成为了我组合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从数据上看,我组合TMT仓位最高点出现在2022年底,此后我慢慢减少了对TMT的配置,既有行业间横向比较的因素,也有个股涨跌后性价比变化的考量。

         TMT依然是我能力圈里的重要部分,我并不希望把TMT行业的投资变成“守株待兔”的被动等待。我更希望自己能对这个领域保持持续关注与学习,依托我们投研体系的跟踪能力,对一些关键标的建立起相对独立、深入的认知。等到它们具备性价比的时候,我希望能在估值较低时坚定地买入,这是我希望在科技行业能够做到的事情。

 相关基金:$大成洞察优势混合(OTCFUND|024406)$ $大成企业能力驱动混合A(OTCFUND|010178)$ $大成企业能力驱动混合C(OTCFUND|010179)$ $大成精选增值混合C(OTCFUND|019183)$ $大成精选增值混合A(OTCFUND|090004)$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管理人承诺依照恪尽职守、诚实信用、谨慎勤勉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者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者自行负担。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购买基金。

#下半年行情主线是哪个?# #A股上半年收官!晒晒你的投资收益#



郑重声明:用户在基金吧/财富号/股吧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