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加科技训练营#我是中加基金的资深粉丝,也是中加纯债、等多只基金的持有人,也获得了不错的收益。科技已成为中国增长战略的核心,这一观点的转变在今年2月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再次得到了强调,传递出强烈的信号:科技在中国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
在DeepSeek突破性进展的推动下,中国正全力争夺科技领军地位,政府的大力支持更使其发展势如破竹。如果你穿越回三五年前,说:中国将在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量子计算等领域全面突破,甚至超越欧美,你或许会不以为然。但我们站在2025 年回望,中国科技的大爆发已是不争的事实:
1、人工智能AI领域,2025年初我们都经历了“DeepSeek时刻”,DeepSeek的崛起则让世界重新审视中国的 AI 实力,外国称赞“DeepSeek”的发布是AI的“斯普特尼克时刻”,百度、阿里、华为、字节等巨头也纷纷重磅入局。
2、新能源领域,2024年比亚迪以27%的全球市场份额,正式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从2020年到2024年,比亚迪市值增长8倍。但比亚迪的胜利,远不止销量领先,而是一定程度上改写了全球汽车工业的格局。
3、量子计算领域,九章系列量子计算原型机持续刷新算力极限,“九章三号”更是站上全球量子计算研究的巅峰,“九章四号”也即将推出。“墨子号”卫星实现了1200公里的量子态传输,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研究入选国际物理学十大突破之一。
4、高端装备领域,国产大飞机C919正式投入商业运营,订单量突破千架;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复兴号高铁已成为全球轨道交通技术的标杆。中国成功建成自主空间站“天宫”,实现了常态化运营;嫦娥五号实现月球采样返回,嫦娥六号更进一步,完成了世界首次月背采样。
5、半导体、芯片领域,自2018年受制裁后陷入低谷,但华为通过Mate 60 Pro的发布,在芯片的自主设计、制造及供应链国产化(超90%)上取得里程碑式突破,而BBC发文说:华为在2024年创下惊人的8600亿元人民币收入,同比大幅增加约22.12%,也表明摆脱了西方限制的束缚。
6、科技突破,不止影响民用,也在塑造全球军事格局。中国海军舰艇数量已位居世界第一;福建舰的下水,让中国航母正式迈入电磁弹射时代;2024年末,MD-19超高音速无人机实现了全球首次高超音速飞行后安全降落传统跑道的壮举……这些装备,不仅是军事力量的象征,更是科技实力跃升的缩影。
根据澳大利亚战略研究所的一项分析,在全球45项关键科技领域中,中国已经在38项上处于领先地位。这包括人工智能、量子计算、5G、可再生能源、无人机技术等。而在全球市场上,中国科技产品的竞争力不断增强。
比亚迪的新能源车出口欧洲;大疆的无人机占据全球70%市场;华为的5G设备覆盖全球150多个国家……此外,化学、物理、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和工程等领域的大多数高影响力论文都是由中国科学家发表的。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追赶”,而是一场结构性的变革,是政策、市场、产业链、人才、资本长期积累后的质变。2015 年《中国制造2025》发布,目标明确:中国不能止步于“世界工厂”,必须掌握高端科技,成为全球创新中心。政策不是口号,而是实打实的资金、专项项目倾斜,全方位赋能,这是政府、企业、科研院所、资本共同驱动的“国家级系统工程”。
而模式的关键在于“燃料”,也就是资本。2000年,中国研发经费仅895亿元,约为美国的1/20,而到了2022年,这一数字突破3.08万亿元,占GDP的2.5%,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同时一些科技公司在研发上投入巨大,形成了“高投入—高产出”的正向循环。
政策和资本狂飙也带来两大变化。一方面,科技基础设施跃迁:超级计算中心、AI 算力平台、大型实验室等相继建成,创新“底座”更牢固。此外,也更容易吸引全球人才回流:高额科研投入吸引顶级科学家回国,国内研究人员待遇和资源也全面升级,形成正反馈。如今中国已拥有全球最多的工程师、程序员、芯片设计师……
中国科技崛起,不只是实验室的突破,而是扎根于完整的产业链。全球仅中国具备41个工业大类、666个工业小类,意味着从火箭到手机,从新能源汽车到高端芯片,几乎所有关键零部件都能在本土找到供应商。
这种高度协同的制造体系,让科技创新从概念到量产的速度远超欧美。比亚迪的崛起就绝非偶然,“三电”(电池、电机、电控)产业链已高度成熟,宁德时代、比亚迪电池、华为智能车机等企业形成强大协同,一项技术突破能迅速带动整个行业跃迁。
总的来讲DeepSeek横空出世,“人工智能+”、“具身智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创新驱动与政策支持的双重驱动下,科技行业正成为中国具有较高能见度的产业领域。那么现在如何把握市场结构性的历史机遇?
作为国内知名的公募基金公司之一,中加基金背景和实力雄厚,凭借银行股东资源和固收领域的深耕,固收类产品长期保持“零踩雷”记录,依托银行股东资源形成稳健投资风格,战略聚焦数字化转型和股债双轮驱动,形成了规模优势与稳健业绩。
中加基金权益研究团队聚焦科技股投资,强调对创新性和商业化能力的独立判断,避免盲目跟随市场热点,注重挖掘具有长期成长潜力的科技企业,团队依托量化研究能力,重点布局科技领域,推出覆盖半导体、新能源、消费电子等细分赛道的产品。
比如中加核心智造混合C(009243)主要聚焦“智造”主题,重点投资智能装备、电力设备、工业自动化等领域,前三大重仓股为柯力传感(7.05%)、平高电气(6.25%)、中国西电(5.26%)。
再比如中加专精特新量化混合C(021991),基金经理为林沐尘,采用量化策略聚焦“专精特新”,基金对标恒生A股专精特新企业指数(85%权重),通过多因子模型筛选制造业细分领域中小盘成长股,侧重智能装备、电力设备等行业。
再比如中加科技创新混合C(020662)基金经理为李宁宁,聚焦科技创新主题。重点投资半导体、新能源、智能装备等硬科技领域,持仓高度集中于制造业(占比超80%),前三大重仓股为柯力传感、平高电气等中小盘成长股。
回望历史,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催生长期投资机会,蒸汽机、电力、互联网如此,人工智能AI亦如此。这里还是要提醒一句,科技行业前期涨幅较大,市场可能存在获利了结的情绪,短期板块波动或将加大,大家要结合自身目标适度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