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大涨:多重逻辑交织下的市场狂欢

2025年,全球有色金属市场迎来一轮强势上涨,黄金、铜、钨、锑等核心品种价格屡创新高,行业景气度显著提升。这轮行情并非单一因素驱动,而是供需矛盾加剧、政策红利释放、金融属性强化及地缘政治博弈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将从四大核心维度解析有色金属大涨的深层逻辑。
一、供需矛盾:供给刚性收缩与需求爆发共振
供给端:资源枯竭、环保限产与海外扰动形成长期瓶颈
全球有色金属供给面临多重约束。中国通过政策与市场双重调控推动资源向战略资产转型,例如钨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被下调,主产区配额减少,叠加环保督察导致的限产整改,国内钨精矿开工率大幅下降,市场现货库存降至低位。类似情况也出现在铜、铝领域:全球主要铜矿企业计划产量多数下调,智利铜矿开采成本攀升,而中国电解铝产能已接近天花板,剩余投产空间有限。
海外供应同样充满变数:刚果(金)暂停钴出口、印尼镍矿配额延迟发放、秘鲁铜矿罢工等地缘事件加剧短缺。欧盟《关键原材料法案》将钨、锑列为“极度重要”战略资源,进一步推高全球供需紧张度。
需求端:新能源与AI革命催生结构性增长
需求侧的爆发是本轮行情的核心驱动力。新能源领域对有色金属的需求呈现指数级增长:全球光伏装机量预计大幅提升,带动锑需求占比显著提高;新能源汽车单车用铜量激增,特高压电网建设推动铜、铝消费;锂电池领域,钨酸锂作为固态电池新型正极材料,需求量同比大幅增长。
AI基建、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对高纯度金属的需求激增,进一步拉动了高端有色金属的消费。传统需求也未缺席: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铁路船舶、汽车等金属密集行业保持两位数增长,成为钨需求的新增长点。
二、政策催化:战略资源管控与产业升级双轮驱动
中国政策:出口管制与绿色转型强化定价权
中国通过出口管制和产业政策重塑全球有色金属格局。对锑、铟等战略金属实施出口管制后,海外价格大幅上涨。与此同时,《铜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推动电网投资增长、新能源电价市场化改革,并严控电解铝、铜冶炼等高耗能行业产能,倒逼行业向绿色、高效方向升级。
全球货币宽松:美元走弱推升金属吸引力
美联储降息周期开启,美元指数回落,显著降低了以美元计价的有色金属持有成本。实际利率下行支撑黄金突破历史高位,带动白银、铜等关联品种上涨。地缘政治方面,俄乌冲突推高能源价格,云南电解铝因水电波动复产放缓;刚果(金)钴出口禁令引发钴盐价格单月大幅上涨。
三、金融属性:资金涌入与低库存放大波动弹性
资金配置:从短期炒作到长期价值重估
有色金属正成为全球资金抗通胀的核心工具。中证800有色指数年内涨幅显著,市盈率处于历史相对低位。资金流向数据显示,有色金属行业主力净流入规模庞大,产业链补库周期启动,铜冶炼厂因加工费下跌提前检修,下游企业囤货应对供应短缺预期,全球铜库存降至低位。
当黄金突破历史高位、白银突破关键价位后,触发大量跟风买盘入场,形成“突破—跟风—再突破”的正反馈循环。与此同时,纸黄金信任危机推高实物需求,全球黄金ETF持有量增长,亚洲上市黄金基金需求量激增。
库存周期:低库存放大价格弹性
全球主要有色金属库存处于历史偏低水平,在需求回暖背景下易涨难跌。例如,伦敦期钨库存创近三年新低,仅够全球短期用量;伦锡库存同样处于低位,创历史新低。这种低库存状态使得任何供给扰动都可能引发价格剧烈波动。
四、地缘政治:供应链重构与风险溢价持续
资源争夺:全球供应链安全成为战略焦点
地缘冲突导致关键矿产供应链断裂风险上升。俄罗斯是铂族金属的重要出口国,俄乌战争持续影响其出口;中东局势动荡威胁霍尔木兹海峡等矿产运输通道;美欧对关键矿产的出口管制,限制了白银、铂金等战略资源流通。这种供给中断的担忧,加剧了市场囤货行为,形成“价格—预期”的正反馈循环。
央行行为:去美元化推高黄金战略价值
全球央行通过“减持美元资产+增持黄金储备”对冲风险。全球央行购金量大幅增长,尽管环比下降,但仍比历史平均水平高出显著比例。地缘政治风险抬升背景下,黄金作为“无主权信用风险”的防御资产,其价值被重新认知。
风险提示:部分个股讯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或收益暗示。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防御,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防御的保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