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强势上涨:多重动能交织下的产业新周期

2025年四季度,全球有色金属市场延续强势格局,铜、铝、稀土等核心品种价格持续攀升,行业景气度显著提升。这一轮行情并非短期波动,而是宏观经济环境、产业升级趋势、地缘政治博弈与金融属性共振共同作用的结果,标志着有色金属行业进入“供需再平衡+价值重估”的新周期。
一、宏观驱动:货币宽松与通胀预期的双重支撑
全球主要经济体同步开启货币宽松周期,为有色金属上涨提供了流动性基础。美联储2025年启动降息周期,年内累计降息50个基点(数据来自wind),推动实际利率下行至负区间。历史经验表明,当实际利率为负时,持有无息资产(如黄金)或实物资产(如铜、铝)的机会成本降低,资金会加速流向大宗商品市场。与此同时,美元指数回落进一步放大了这一效应——以美元计价的有色金属对非美元货币持有者成本下降,刺激全球需求。
货币宽松的另一面是通胀预期升温。在全球债务水平攀升、地缘冲突频发的背景下,投资者对货币贬值的担忧加剧,黄金作为“抗通胀资产”的配置价值凸显。2025年前三季度,全球央行购金量突破1000吨(数据来自wind),中国央行连续七个季度增持黄金储备,推动黄金价格突破历史高位。白银、铜等关联品种因金融属性联动上涨,形成“黄金领涨、工业金属跟涨”的格局。
二、产业升级:新能源与高端制造的需求革命
新能源产业的爆发式增长是有色金属需求的核心引擎。2025年全球光伏装机量预计突破600GW,带动铝、铜、锑等金属需求激增:每GW光伏装机需消耗1.6万吨铝、0.5万吨铜,而锑在光伏玻璃中的渗透率已达90%。新能源汽车领域,单车用铜量较传统燃油车提升3-4倍(数据来自wind),锂电池对锂、钴、镍的需求持续高位运行。更值得关注的是,AI算力基建、特高压电网、半导体制造等新兴领域对高纯度金属的需求爆发,例如高纯钨靶材在芯片制造中的应用、银浆在5G基站中的消耗,均推动有色金属向高端化、精细化方向升级。
传统需求端亦未缺席。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背景下,航空航天、军工、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对特殊有色金属材料的需求快速增长。例如,钛合金在航空发动机中的占比提升至30%(数据来自wind),高温合金在燃气轮机中的用量翻倍,这些高附加值产品不仅提升了行业利润空间,也强化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
三、供给约束:资源稀缺性与政策管控的双重收紧
全球有色金属供给面临刚性约束。资源端,老矿枯竭与新矿开发周期错配形成长期瓶颈:智利铜矿品位从1%降至0.64%(数据来自wind),印尼镍矿配额延迟发放,刚果(金)钴出口禁令持续,导致全球供应链脆弱性上升。政策端,中国通过出口管制、产能天花板等手段重塑资源定价权——电解铝产能被锁定在4500万吨以内(数据来自wind),稀土开采总量调控办法强化精准监管,锑出口管制(尤其对美禁令)引发价格飙升。欧盟《关键原材料法案》将钨、锑列为“极度重要”战略资源,进一步加剧全球资源争夺。
环保与地缘风险则放大了供给波动。云南电解铝因水电波动复产放缓,秘鲁铜矿罢工、俄乌冲突影响能源运输,这些事件虽具短期性,但叠加长期供给收缩预期,形成了“价格-预期”的正反馈循环。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铜库存降至十年低位,全球精炼锡供给下滑,均印证了供给弹性的缺失。
四、金融属性:资金重构与估值修复的共振
有色金属正成为全球资金抗通胀的核心工具。2025年三季度,中证800有色指数年内涨幅超50%(数据来自wind),市盈率处于近十年低位,吸引长期资金加速布局。产业链补库周期启动,下游企业囤货应对供应短缺预期,全球铜库存降至临界水平。与此同时,黄金突破关键价位后触发技术性买盘,纸黄金信任危机推高实物需求,亚洲上市黄金基金需求量激增,形成“突破-跟风-再突破”的螺旋上升。
从估值维度看,有色金属板块经历2021-2024年三年调整后,PB估值处于历史底部区域。随着新能源需求放量、高端制造利润释放,行业迎来“戴维斯双击”——业绩增长与估值修复共同推动股价上行。高盛预测,2025年底金价将突破新高,铜、铝、稀土等品种有望延续上行趋势,资源自主可控的龙头企业将成为最大受益者。
五、未来展望:大国博弈与能源转型下的长期机遇
当前有色金属行情的本质,是全球供应链重构与能源转型浪潮下的资源价值重估。在中美博弈、地缘冲突、碳中和目标三重背景下,有色金属的战略属性日益凸显:稀土、钨、锑等“工业维生素”成为科技竞争的制高点,铜、铝等基础金属是能源转型的“基础设施”,而黄金则是“去美元化”进程中的终极防御资产。
行业已进入“技术赛跑”与“生态构建”的新阶段。企业需从“规模扩张”转向“技术壁垒构建”,通过深耕高端制造、布局海外资源、参与全球标准制定等方式提升竞争力。对于投资者而言,把握“宏观流动性宽松+产业需求爆发+政策红利释放”三大逻辑,优选具备资源禀赋、技术优势与政策支持的细分领域,或将在这一轮资源资产价格重估中占据先机。
风险提示:部分个股讯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或收益暗示。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防御,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防御的保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