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十个月增持黄金:黄金还能再涨吗?

近期,中国央行连续十个月增持黄金储备的消息引发市场广泛关注。这一动作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与全球央行“购金潮”形成共振,折国际货币体系深刻变革的信号。在央行持续布局、地缘冲突频发、全球“去美元化”加速的背景下,黄金后市能否延续涨势?本文将从政策动因、市场逻辑和货币博弈三大维度展开分析。
一、央行增持逻辑:从“资产配置”到“货币信用保卫战”
央行增持黄金的核心动因,早已超越传统资产保值范畴,转向对国际货币体系变革的主动应对。当前,美元主导的单极货币体系正面临多重挑战:美国债务规模持续攀升、美联储政策独立性受政治干预、全球“去美元化”进程加速,均动摇了市场对美元信心的根基。在此背景下,黄金作为超主权货币的属性被重新激活,成为各国央行对冲货币风险、维护金融安全的“战略武器”。
中国央行的增持行动具有双重战略意义:一方面,优化外汇储备结构,降低对单一货币的依赖;另一方面,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实物信用背书”。当黄金储备与货币国际化形成战略协同,人民币的全球接受度将获得更坚实的支撑。这种布局不仅是对冲美元风险的防御性举措,更是参与国际货币体系重构的主动出击。
二、市场逻辑:央行“买盘”重构黄金定价权
央行持续增持黄金,正在重塑黄金市场的定价逻辑。过去,黄金价格主要由投资需求、通胀预期和美元汇率驱动;如今,央行作为“长期买家”的入场,使黄金的“战略资产”属性显著增强。当全球最大买家持续扫货时,市场对黄金的定价机制或已从“供需平衡”转向“信用对冲”。
这一转变体现在三个层面:
心理预期改变:央行持续增持向市场传递强烈信号——黄金是应对货币体系不确定性的“终极保险”。这种预期自我强化,吸引更多机构投资者跟风配置。
投资需求分化:实际利率下行、地缘冲突升级等因素,使黄金的防御和抗通胀属性进一步凸显。与此同时,股市、债市波动加剧,促使资金流向黄金等低相关性资产。
供给格局变化:全球黄金矿产产量增长乏力,而央行购金需求持续扩张,供需缺口可能长期存在,为金价提供基本面支撑。
三、货币博弈:黄金与美元的“信用替代战”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正经历深刻调整,黄金与美元的博弈进入新阶段。2025年,全球(除美国外)央行黄金储备余额首次超过美国国债持有量,这一转折点具有象征意义:它标志着黄金从“边缘储备资产”重新回归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舞台,成为各国对冲美元风险的重要工具。
这种转变的深层逻辑在于:当单极货币体系(美元主导)面临挑战时,黄金作为“无国界货币”的属性,成为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模块。俄罗斯、印度等国央行大幅增持黄金,旨在减少对美元资产的依赖;中国央行的持续布局,则是对冲外部不确定性、保障经济金融稳定的战略选择。在这场货币博弈中,黄金的“信用替代效应”将持续发酵,推动其价格中枢上移。
四、风险与挑战:黄金涨势的“绊脚石”
尽管长期趋势向好,但黄金价格仍面临短期扰动因素:
美联储政策转向:若降息节奏不及预期,或引发美元反弹,压制金价上行空间;
地缘政治缓和:俄乌冲突、中东局势等热点问题降温,可能削弱黄金的防御需求;
央行购金节奏调整:当前金价处于历史高位,央行可能放缓增持速度以降低平均成本;
加密货币冲击:加密货币的崛起,可能分流部分黄金配置资金,形成“替代竞争”。
五、结论:黄金的“慢牛时代”与投资机遇
央行连续十个月增持黄金,揭示了一个深刻趋势:在全球货币体系重构的背景下,黄金正从“传统防御资产”升级为“战略信用资产”。这一转变不仅将推动金价长期上行,更会重塑全球资产配置的逻辑。
对于投资者而言,黄金的“慢牛行情”蕴含三大机遇:
长期配置价值:黄金与股债的低相关性,使其成为优化投资组合、对冲尾部风险的理想工具;
结构性机会:黄金矿业股、黄金ETF等产品,可能因金价上涨和行业景气度提升获得超额收益;
波动性交易:在地缘冲突升级、美联储政策转向等事件驱动下,黄金短期波动率上升,为专业投资者提供交易机会。
风险提示:部分个股讯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或收益暗示。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防御,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防御的保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