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跌难跌:多重支撑构筑行业“防御垫”

在全球医药产业波动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创新药行业却展现出超预期的韧性。尽管面临美联储加息周期延续、地缘政治风险等外部压力,行业指数仍维持震荡上行态势。这一现象背后,是政策、产业、资本与需求四重支撑的共振效应,标志着中国创新药产业正从“估值驱动”转向“价值驱动”的新阶段。
一、政策红利:全链条支持构建发展“防御器”
中国创新药行业正处于政策红利密集释放期。2025年,国家医保局与卫生健康委联合发布《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通过16条具体举措构建全周期发展框架。其中,医保支付体系改革成为核心突破口:丙类目录的落地标志着支付机制从“医保单一依赖”转向“医保+商保双轮驱动”,商保对创新药支付占比目标突破6%,为企业提供可持续的现金流支持。据国家医保局数据,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国已有18个省份试点创新药专项保障机制,预计年底覆盖率达70%以上,患者获批后6个月内获得治疗选择的比例显著提升。(来源:国家医保局《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审批制度改革同样提速增效。国家药监局将创新药上市申请平均审评周期压缩至14个月,较三年前缩短30%,干细胞治疗、AI辅助研发等前沿领域享受优先审评,部分项目研发周期缩短约18个月。2025年ASCO年会上,中国创新药研究成果数量位居全球第二,在肿瘤免疫治疗、基因编辑等领域取得多项突破性进展。(来源:国家药监局2025年审评报告、ASCO年会中国药企研究成果)
地方配套政策形成全国性创新生态。北京、上海、成都等地推出研发投入奖励、临床试验补贴等政策,例如成都对完成临床试验阶段的创新药按研发投入20%给予最高700万元奖励。政策协同效应下,2025年上半年国内创新药BD交易金额同比增长26%,跨境合作占比超60%。(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地方政策公告)
二、产业进化:从“跟跑”到“并跑”的技术跃迁
中国创新药产业正经历质量跃迁。2025年前五个月,国内药企对外授权交易总金额达455亿美元,超2024年全年水平,交易数量同比增长60%。其中,第四代EGFR抑制剂、双特异性抗体等前沿领域授权占比超70%,显示中国创新药已具备全球竞争力。AI制药技术将靶点发现周期从4-6年缩短至1-2年,基于量子物理的分子模拟平台使药物设计成功率提升3倍。在细胞治疗、基因编辑等前沿领域,中国科研团队已占据全球20%的专利布局,部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来源:中国商报、国家药监局2025年审评报告)
产业集群效应日益显现。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形成完整创新生态链,涵盖基础研究、临床前开发、商业化生产全链条。2025年,全国医药中间体市场规模预计达93.097亿美元,并以6.4%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为创新药研发提供坚实基础。生物制品和生物类似药的崛起成为增长核心引擎,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突破3000亿美元,疫苗领域年复合增长率达15%。(来源:中研普华《2025-2030年药品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国际化进程显著加快。2025年上半年,超过40项本土研发的创新药进入海外III期临床试验,较去年同期增长83%。国家医保谈判目录中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产品占比提升至35%,为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和海外上市奠定基础。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因医疗需求快速增长与政策壁垒较低,成为中国药企国际化布局的首选。(来源:中国报告大厅《2025-2030年中国创新药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三、资本重构:估值体系向基本面回归
经过2021-2024年的估值泡沫破裂,创新药板块估值已回归合理区间。截至2025年6月30日,国内创新药概念股年内平均涨幅达30.28%,显著跑赢大盘指数。万得创新药指数年内上涨22%,港股创新药指数涨超45%,机构调研频次同比增加120%。中欧基金、平安基金等主流资管机构将创新药列为“中期最顺赛道”,类比2018-2019年的CXO行情。(来源:Wind、中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
长期资金配置比例显著提升。2025年上半年,南向资金对恒生创新药指数成份股持股量增长25%,产业资本通过定向增发、可转债等方式为行业注入超500亿元资金。科创板41家创新药企前三季度研发强度平均达39.49%,远高于行业水平。一级市场投融资自2024年Q4起环比改善,2025年7月金额环比增长80%;港股创新药IPO热度回升,上半年上市8家,排队企业超20家。(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公募基金二季报)
估值体系重构反映市场对盈利改善的预期。以港股创新药指数为例,年内涨幅超45%的同时,市盈率仍低于历史中位数。随着收入和利润释放,估值存在系统性抬升空间。平安基金周思聪指出,2025-2028年将是创新药企业集体步入盈利期的关键阶段,当前板块市盈率处于近五年约11%的历史分位,较美股纳斯达克生物科技指数折价30%以上。(来源:平安基金研究报告)
四、需求升级:支付端改革释放市场潜力
医保支付结构优化为创新药打开空间。2025年医保谈判中,创新药平均降幅收窄至55%,低于仿制药65%的降幅。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下,医院使用创新药可获得额外点数奖励,推动临床端渗透率提升。商业健康险的快速发展进一步补充支付能力,2025年惠民保产品覆盖人群突破3亿,特药目录中创新药占比达40%。据国家医保局数据,截至2025年5月,医保基金对协议期内谈判药品累计支付4100亿元,带动相关药品销售超6000亿元。(来源:国家医保局2025年医保谈判报告)
临床需求升级催生万亿市场。中国肿瘤患者五年生存率从2015年的40.5%提升至2025年的46.6%,带动免疫治疗药物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自身免疫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未满足临床需求领域,成为创新药企业新战场。据普华永道预测,到2025年,中国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生物技术市场,生物制药市场规模将达到约3000亿美元。(来源:普华永道《全球生物技术市场预测报告》)
支付能力提升与需求升级形成正向循环。2025年,商业健康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达到9773亿元,同比增长8.2%,基本接近居民医保总体筹资水平。随着“健康中国2030”战略推进,统一医保信息平台上线后,药品编码覆盖率提升,为处方外流奠定基础。零售终端与电商渠道加速承接院外市场,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等平台通过“药急送”“24小时药店”等服务,实现核心城市30分钟送达,夜间订单占比提升。(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报告》)
五、未来展望:创新驱动下的长期价值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中国创新药产业已构筑起多重安全边际。政策端,全链条支持体系消除研发不确定性;产业端,技术突破与国际化进程打开成长天花板;资本端,估值回归理性吸引长期资金配置;需求端,支付改革与临床升级释放市场潜力。
风险提示:部分个股讯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或收益暗示。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防御,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防御的保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