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基金调研团#

近期很少大笔买入了,一是因为囊中羞涩,在前期低点时已经逢低分批买入很多了,这个也写过很多次了:
普通投资者在A股赚钱确实很难,无论是股票还是基金,如果实在是想要投资A股,那么一个相对较容易的操作是:等,减少操作频率,等机会出现时敢于重仓。
在相对低点尽可能多的买入其实技术上并没有太大难度,难在基民的心理,回想一下上证指数在2400点、2500点、2600点、2700点、2800点、2900点时你的操作--是市场没给你机会,还是你被大跌吓破了胆,不仅没有逢低分批买入甚至割肉卖出手里的基金呢?
二是没有比较好的操作机会,要看市场会不会在回调中产生机会。
(1)当前这个点位,我是不会去追pcb、内存这些热门板块的,除非相关基金短期内大跌,想要做一下波段操作,否则错过就错过了,不想被套。
很佩服那些持有的基金近一年收益率超过200%(是基金收益率超过200%而不是基民收益率超过200%)还不止盈甚至还在买入的基民,好胆量。
(2)前段时间少量买入了电池相关基金试水,大跌时我还会买入,与目前持有的一只周期类港股持仓有些重合。
(3)北交所基金看了很久,没有买入,囊中羞涩啊,应该可以短期内(短期不是指几天、几周,而是指几个月这样的)做一下波段操作。
(4)近期市场最大扰动因素来自外部:当然,大A也不是太强。
地缘关系;
美联储降息预期降温,全球资金流动性收紧;
美股AI 企业高估值担忧发酵,影响传导至A股、港股相关板块;
年内涨幅较大板块的资金获利了结;
年末市场风格切换,资金由波动较大的科技类板块流向红利类等低波动、高股息板块。
一、目前基金组合配置
目前我的基金组合配置基本延续了年初文章【2025年基金投资布局】中的规划:今年我的配置预计以医疗、港股、科技、微盘股为主;也会用部分资金去追逐因政策、技术革新等因素可能产生的结构性行情。
(1)对于港股基金,持有两只,持仓以TMT、周期、消费为主,TMT相关基金在10月份涨势达到高点之后,近期进入回调期,周期相关基金(有色为主)近期则表现较好。
对于港股基金,今年我更倾向于波段操作:如果持有收益率达到自己的目标,可以考虑分批止盈;若迎来回调期,则可以逢【大跌】分批买入。
一定不要一下跌就买入,可以考虑一段时期内(如一周、两周内)下跌一定幅度(比如超过5%)后结合整个市场环境分批买入。

(2)对于医药基金,目前持有的基金重仓股并非港股创新药,而是A股创新药与医疗器械,所以今年涨势并不如港股创新药基金那么迅猛,但好在相对稳一些,当然近期也陷入了调整期,目前打算继续拿一段时间。
对于港股创新药基金,目前没有持有,这些基金的重仓股大部分重合,2025年来重仓股股价翻倍者屡见不鲜,涨幅超4倍、5倍者也有。波动较大,今年我更倾向于波段操作:如果持有收益率达到自己的目标,可以考虑分批止盈,逢【大跌】分批买入。
比如这只基金的净值走势:

当然,逢低布局很可能要承受一个资金长期收益较低甚至为负的过程,不要奢望买入后立马上涨,好收益的获取是需要我们用资金的时间成本来交换的。
虽然很难买在最低点,但在逢低分批买入的过程中,每次我们买入的价格都在接近市场底部,将来市场反转能获得更好的收益,这或许就是巴菲特“宁要模糊的正确,不要精确的错误”中模糊的正确。
(3)对于微盘股基金,持有两只,一只以科技为主,另一只持仓较为分散,但共同点是其业绩一直在稳定的上涨,暂不打算止盈。今年我对微盘股基金的操作可以概括为:中期持有,逢低分批买入。
当然,如果持有收益率达到自己的目标,可以考虑分批止盈(这一点很重要,毕竟没有只涨不跌的基金,注意微盘股估值及A 股大小盘风格轮动),逢【大跌】分批买入,比如说几天内或者近一周内基金净值下跌5%(幅度可以根据市场行情以及基金近期涨跌情况灵活调整)可以分批买入,也可以通过定投来平滑成本。
(4)对于纯债基金,今年纯债基金的收益率不要期望过高,超过2%就已经很好了,不可能与2023年、2024年那样有6%的高收益率了,'股债跷跷板'是一个因素。
可以简单参考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今年跌破1.5%的可能性很低)走势:债券价格与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呈负相关关系,简单说来就是,如果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一路向上,那么纯债基金收益率将会持续下跌。
二、调研永赢权益投资部联席总经理李文宾
(1)基金经理
李文宾,现任永赢基金权益投资部联席总经理;
从业经验:4 年实业+5 年券商+10 年公募基金;8 年基金管理经验。
在市场震荡时善于左侧捕捉市场机会,挖掘有潜力的黑马股。
(2)投资理念
基本原则:专注高质量成长股。对于成长股,不等同于科技股,期望从推动 ROE 的持续改善(涵盖收入、利润、利润率等核心经营指标)出发挖掘真成长股;
投资策略:动态均衡策略为主,关注“行稳致远”类优质企业;长期聚焦硬科技领域,基于中期产业趋势布局,不因短期催化做板块轮动,重点把握技术演进方向与 0 到 1 突破机会。
未来关注两大方向:
AI 产业链供需矛盾最紧张环节(存储、美国电力相关、国产算力);
AI 新产业趋势(AIDC、储能、OCS、超节点、AI 应用)及 2026 年有望出现拐点的产业(具身智能、6G、核聚变等)。
个股选择:全市场自下而上精选个股,注重企业经营成长的持续性和的确定性,擅于挖掘有认知差的牛股。同时,更重视公司企业文化、战略执行等软实力的层面的研究。
(3)代表基金
永赢科技驱动C,紧抓科技投资主线,当前重点关注AI、军工产业投资机会,超额收益显著。

三、本次调研精华问答
(1)什么时候需要对 AI 投资产生警惕?
技术迭代是否进入长期瓶颈,新大模型难以带来突破与惊喜。目前来看,当前迭代
速度快,远未到瓶颈;
中美大厂 AI 相关业务增速是否连续 2-3 个季度下行。验证技术领先性是市场比较关
注的,也是我们判断 AI 板块是否出现拐点的重要指标。
(2)最近科技股集体调整,是短期的吗?这背后只是单单因为资金高低切吗?
我们倾向是短期调整为主,而非 AI 泡沫破裂导致的股市中长期调整,这也与年底资金习惯高低切有关。
当然这轮科技股调整,不是简单的高低切,更多是在 AI 主线中寻找新的产业发展趋势和方向。具体来说,9 月前市场聚焦于 AI 资本开支链(例如:光模块、PCB 等),9 月后转向存储、储能、电力设备等其他 AI 投资领域。所以本次调整并非从科技股向消费,向金融,向周期等板块简单的切换,而是在 AI 创新周期不同阶段在产业发展的新旧矛盾间进行换。
(3)预计什么时候科技股能重回主线地位?怎么看待后续及 26 年科技投资机会?
科技股是本轮市场核心主线,不存在“重回”一说。我们认为 2026 年投资机会集中在三
方面:
AI 产业链新供需矛盾关键节点,例如存储设备(全球将进入存储产能扩张周期)、与美国电力能源缺口相关中国企业、国产算力产业链(新一代芯片)、存储等;
AI 新产业趋势,如高端光源、OCS、DCI、AI 应用落地(重点关注制造业与大模型结合);
行业拐点领域,如具身智能、6G、核聚变等。
(4)近期市场风格好像发生了变化,白酒消费逆势走强,科技调整,这只是一个插曲还是风格真的发生变化了?
我们认为这应该是短期插曲,属于年底消费板块超跌反弹,主要是筹码因素驱动,非风格重大变化。
中长期的风格切换需基本面或预期发生重大变化,而当前国内消费环境未进入温和通胀环节,消费品行业难以出现盈利超预期与估值弹性,缺乏持续走强基础。
@天天基金创作者中心 @天天精华君 @天天话题君 @永赢基金
#3800点的A股值得加仓吗?#
#创作扶持计划#
作者:蚂蚁不吃土(转载请获本人授权,文章中列举的具体基金只是举例需要,并非推荐;本文亦非投资建议,不作为基金买卖依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