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基金调研团#
2025 年 10 月 23 日,天天基金调研团邀请招商基金资深基金经理张林展开深度交流。作为拥有 15 年投研经验、10年公募投资管理经验的 “科技派” 代表,张林长期深耕 TMT 与高端制造领域,当前管理招商移动互联网产业股票、招商科技动力 3 个月滚动持有股票、招商科技创新混合三只偏科技主题的权益基金。其对科技板块的周期研判、投资框架及细分赛道机会的分析,为投资者把握当前科技行情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基金经理核心投研逻辑:扎根产业周期,平衡 “聚焦” 与 “抗波动”
张林的投资体系围绕 “产业趋势 + 壁垒公司” 构建,兼具成长属性与风险控制意识,核心逻辑可概括为三方面:
1. 产业阶段聚焦:锁定导入期与加速期,差异化布局
张林的投资框架聚焦科技产业 “导入期” 与 “加速期” 两个关键阶段,且不同阶段采用差异化选股逻辑:
导入期:以 “逻辑优先” 为核心,重点选择 “卡位型” 公司 —— 即能在技术落地初期占据关键环节、具备先发优势的企业,无需过度纠结短期业绩,更看重技术路线的确定性;
加速期:转向 “格局优先”,跟踪行业竞争格局已相对清晰的企业,通过订单、产能等高频数据验证业绩兑现能力,避免陷入 “技术内卷” 或 “产能过剩” 的陷阱。
这种 “阶段化聚焦” 既规避了 “过早布局技术落地慢” 的时间成本,也减少了 “追高加速期后期” 的估值风险,是其管理基金长期跑赢基准的重要支撑(如招商科技创新混合自 2020 年成立以来总回报 90.24%,大幅跑赢 33.31% 的业绩比较基准)。
2. 策略构建:“核心行业 + 灵活配置” 双轨并行
张林的组合管理分为两部分,兼顾成长性与抗波动性:
核心部分:以 “行业为先、个股为主”,精选 3-4 个具备爆发式成长空间的科技细分行业(如当前的 AI 算力、半导体设备),集中配置具备技术壁垒、规模优势或管理优势的龙头公司,保证组合的成长弹性;
辅助部分:配置 “应对宏观波动的暂时性资产”(如低估值防御品种)与 “潜在储备标的”(如处于导入期的 AI + 硬件融合赛道),通过适度分散降低单一主题波动对组合的冲击。
3. 投资风格:中盘成长为主,拓展港股拓宽视野
自 2015 年开始管理基金以来,张林逐步从 TMT(模组硬件、芯片设计、半导体设备)聚焦,到 2020 年拓展港股市场,将投资范围延伸至港股互联网、硬件科技及医药领域。这种 “A 股 + 港股” 的跨市场覆盖,既丰富了科技标的选择,也能捕捉不同市场的估值差机会(如港股科技股在情绪低谷期的布局机会)。
二、当前科技板块研判:AI 处于分歧期,核心机会在 “国产突破” 与 “政策红利”
针对当前市场最关注的科技赛道机会,张林明确提出 “科技板块处于关键时间点”,尤其是 AI 行情虽已展开,但分歧逐步显现(核心分歧在于 AI 投资的 ROI 与可持续性),具体判断可分为三大维度:
1. 整体基调:中国核心科技资产进入 “持续重估” 阶段
张林认为,经过多年积累,中国泛科技产业已在技术(如 AI 模型)、规模(如半导体制造产能)、成本(如硬件代工)三个维度形成相对优势,叠加国产替代加速,核心科技资产的估值逻辑正从 “跟随海外” 转向 “自主定价”,这是长期投资的核心逻辑。
2. AI 赛道:短期看硬件确定性,长期赌应用空间
短期(1-2 年):AI 算力产业链是 “最确定的机会”—— 预计一年内算力限制问题将逐步解决,国产化率低的环节(如高端芯片制造、算力基础设施)将优先受益;同时,AI 应用闭环形成后,行情将向国产生产力产业链(如 AI + 工业软件、AI + 企业服务)纵深发展;
长期(3-5 年):AI 应用层潜力更大,但当前国内外均处于早期阶段,需等待 “市场风险偏好提升” 或 “行业级应用突破”(如 AI + 智驾、AI + 机器人实现规模化落地)。值得关注的是,国产 AI 模型进步显著(以 DeepSeek 为代表),与海外的差距正逐步收窄,未来或迎来行情拐点;
风险提示:短期波动源于 “应用收入能否覆盖资本支出” 的担忧,建议跟踪 “应用 token 调用量”“AI 相关收入占比” 等高频数据。
3. 政策与四季度机会:三大方向值得布局
对于四季度科技行情及政策红利,张林明确了三个重点方向:
算力与半导体:景气度有望持续,估值压力已部分释放,重点关注国产替代加速的芯片设计、半导体设备环节;
人工智能制造政策:政策支持将直接利好 “芯片端(国产算力芯片)、应用端(AI + 制造场景)、fab 厂扩产端(半导体制造产能)”;
长期储备赛道:“十五五” 规划中确定的量子计算、核聚变、人工智能三大板块,以及 AI + 硬件融合领域(AI + 端侧、AI + 机器人、AI + 智驾),可提前布局导入期标的。
三、代表基金布局与业绩:科技主题基金的 “成长答卷”
张林管理的三只基金虽均聚焦科技,但在持仓周期、行业覆盖上有所差异,业绩表现也印证了其投资逻辑的有效性(数据截至 2025 年三季度末):

从业绩表现看,三只基金在科技板块上行周期(如 2021 年、2024 年)均能捕捉成长红利,在下行周期(如 2022 年)跌幅多小于基准,体现了 “涨得多、跌得少” 的特征,符合其 “平衡成长与波动” 的投资目标。
四、调研感悟:科技投资的 “三大启示”
本次调研不仅梳理了张林的投资逻辑,更让我们对科技赛道投资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核心感悟可总结为三点:
1. 科技投资需 “扎根产业,而非追逐热点”
张林对 “产业导入期 / 加速期” 的划分,本质是提醒投资者:科技投资的核心是 “技术落地节奏” 与 “行业格局演变”,而非短期主题炒作。例如,当前 AI 应用层虽热度高,但多数企业尚未形成稳定收入,若过早重仓可能面临 “估值回调” 风险;而算力产业链因订单明确、国产替代逻辑清晰,短期确定性更强 —— 这种 “从产业本质出发” 的判断,是规避科技板块 “高波动” 的关键。
2. “控制波动” 不是放弃成长,而是更可持续的成长
不少投资者认为 “科技基金 = 高波动”,但张林的组合管理逻辑打破了这一认知:通过 “多景气行业配置”(如同时布局 AI、半导体、机械)避免单一主题风险,通过 “港股拓展” 分散市场风险,通过 “储备标的” 把握下一阶段机会。这种 “平衡术” 使得其管理的基金在 2022 年、2023 年科技板块调整期,跌幅均小于基准(如招商科技创新混合 2022 年跌幅 27.12%,小于基准 23.86% 的跌幅),证明 “控制波动” 能让成长更可持续。
3. 中国科技的 “长期机会” 在于 “国产突破” 与 “场景创新”
张林强调 “中国核心科技资产重估”,其背后是 “技术差距收窄” 与 “本土场景优势” 的双重支撑:一方面,国产 AI 模型、半导体制造技术的突破,正在改变市场对 “中国科技只能做中低端” 的认知;另一方面,国内 “小步快跑” 的应用节奏(如 AI + 工业、AI + 消费),叠加庞大的市场规模,可能孕育出比海外更具落地能力的应用企业 —— 这是未来科技投资最值得长期跟踪的主线。
五、值得重点关注的基金经理观点
张林的调研观点中,以下五点对普通投资者具有直接指导意义,可作为科技投资的 “参考坐标”:
产业阶段选股逻辑:导入期看 “技术卡位”,加速期看 “格局与订单”,避免在产业成熟期追高;
AI 赛道节奏判断:短期(1 年)优先算力产业链(国产替代 + 政策支持),长期(3 年 +)关注 AI + 硬件融合(AI + 机器人、AI + 智驾);
波动控制方法:通过 “多景气行业配置 + 非主题资产对冲” 降低单一主题风险,而非单纯依赖仓位调整;
政策机会捕捉:“人工智能制造” 政策的核心机会在芯片端(国产算力芯片)、应用端(AI + 制造场景)、fab 厂扩产端(半导体产能);
基金选择建议:科技基金需关注 “基金经理对产业阶段的把握能力” 与 “组合分散度”,而非仅看短期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