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I崛起时#
$招商科技创新混合A$ $招商科技创新混合C$
2025年以来,科技成长板块走出了一波波澜壮阔的上涨行情,国产AI技术突破与国产替代浪潮成为核心驱动力,相关赛道吸引了大量资金追捧。然而近期,全球科技市场陷入震荡调整,美股科技股波动加剧,行业龙头英伟达深陷AI泡沫争议,A股科技板块也随之出现回调。在市场情绪起伏不定的当下,是恐慌离场还是把握机遇?答案的关键,在于看清震荡的本质——这并非科技产业趋势的逆转,而是市场对内外分化格局的重新定价,而国产AI扎实的落地进程与持续加码的国产替代,正成为震荡市中最坚实的投资锚点。
全球科技市场的分化态势日益清晰,英伟达的泡沫争议与国产AI的落地提速形成鲜明对比。作为全球AI算力的核心供应商,英伟达2026财年第三季度财报呈现出“光鲜数据与潜在隐忧并存”的特征:营收同比大涨62.5%,数据中心业务单季收入突破500亿美元,CEO黄仁勋更是直接驳斥AI泡沫论,给出了超预期的业绩指引。但光鲜背后,风险信号已然浮现:应收账款高达333.91亿美元,库存周转天数攀升至117.5天,前四大客户贡献了61%的收入,客户集中度与循环交易模式引发市场对需求真实性的质疑。这种“数据亮眼但根基存疑”的状态,导致全球资本出现分歧,桥水大幅减仓、软银彻底清仓,反映出市场对高估值科技股风险的警惕。
反观国内市场,国产AI正从技术验证迈向规模化落地的关键阶段,产业基本面持续向好。与海外AI更多停留在算力扩张不同,国产AI在B端与C端均实现了突破性进展:工业领域,AI质检系统已在电子制造、汽车零部件等行业广泛应用,缺陷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9%以上,显著降低生产成本;政务领域,智能办公平台实现公文处理、会议调度全流程数字化,效率提升超30%;消费领域,AI导购、智能客服等应用场景不断丰富,用户渗透率持续提高。这种“技术-场景-商业”的正向循环,让国产AI摆脱了单纯的概念炒作,形成了可持续的成长逻辑。政策层面的强力支持更成为重要推手,2025年10月工信部将半导体设备采购补贴比例从25%提高至40%,直接刺激核心设备企业订单爆发,部分企业累计订单金额超14亿元,国产替代的政策红利正加速释放。
国产替代的深化的不仅是政策驱动的结果,更是产业自主可控需求与技术突破共同作用的必然。过去,我国科技产业在核心零部件、高端设备等领域存在诸多“卡脖子”环节,而随着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三期注资超200亿元,以及企业对研发投入的持续加大,国产替代正从单点突破转向全产业链协同。在AI算力领域,国产芯片性能不断提升,已能满足中低端场景的应用需求;在核心设备领域,通过“材料-设备-零部件”的闭环供应链建设,国产设备的成本优势与交付效率显著增强,重复订单占比不断提高。这种从“可替代”到“更具竞争力”的转变,让国产替代不再是被动防御,而是主动抢占全球科技产业分工的战略选择。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相关赛道的成长确定性大幅提升,短期市场震荡正是挖掘优质资产的良机。
科技板块的近期震荡,本质上是市场情绪与资金博弈的结果,并未改变产业发展的长期趋势。从估值角度看,经过一轮回调,A股科技相关指数估值已回落至历史相对低位,部分细分赛道的估值与业绩增速形成良好匹配,投资性价比凸显;从资金流向看,北向资金与公募基金仍在持续加仓科技核心资产,长期资金对科技创新的认可并未动摇。与海外AI依赖少数巨头的模式不同,国产AI呈现出“多点开花、协同发展”的格局,既有算力基建的确定性机会,也有应用落地的成长空间,这种多元化的布局分散了单一赛道的波动风险,也为相关基金产品提供了更稳健的收益来源。
站在当前节点,投资者需要摒弃对短期波动的过度焦虑,聚焦产业趋势与核心价值。英伟达的泡沫争议提醒我们,脱离基本面的估值炒作终将难以持续,而国产AI的扎实落地与国产替代的加速推进,正是科技板块最核心的成长逻辑。对于长期投资者而言,当前的市场震荡正是“倒车接人”的黄金窗口,那些聚焦AI产业链与国产替代赛道、由专业管理人掌舵的基金产品,将成为分享科技成长红利的优质载体。随着国产AI技术的持续迭代与国产替代的不断深化,科技板块的长期投资价值将愈发凸显,震荡后的市场有望迎来更健康的上涨行情,而把握趋势、坚定布局的投资者,终将收获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长期回报。@招商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