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I崛起时# +$招商科技创新混合A$
最近和几个老朋友在茶馆聊天,发现大家手机里都装着文心一言、豆包这些国产AI应用。老张头边刷手机边感叹:"现在问个养生问题,AI比隔壁王大夫答得还快。"这种真实可感的改变,让我对国产AI产业有了更坚定的信心。
一、技术突破不再是实验室里的花瓶
记得三年前参加科技展,国产AI演示时总卡顿,现在打开DeepSeek大模型,写代码、做方案、甚至写对联都信手拈来。更让人振奋的是昇腾芯片的突破,就像给AI装上了国产"心脏"。上个月参观某数据中心,工程师指着闪烁的服务器说:"现在国产算力集群能同时训练上百个大模型,效率比去年翻了两番。"这种技术跃迁不是实验室里的花瓶。小区门口的智慧菜场,摊主用AI识别人脸就能调出老顾客的购物偏好;孩子学校用AI批改作业,老师终于不用熬夜看作文了。
二、政策东风比春运火车票还难抢
今年两会"人工智能+"行动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各地政府立马跟进。深圳给AI企业开出了"房租减半、税收全免"的大礼包,杭州直接划出2000亩地建AI产业园。更实在的是,银行现在给AI企业的贷款利息比房贷还低。我表弟在AI医疗公司上班,他们公司去年拿了3个亿的政府补贴,今年又中标了12个省的智慧医院项目。这种政策力度,让我想起当年新能源车的补贴狂潮,现在满大街的绿牌车就是最好的证明。
三、市场需求大得像双十一购物车
上周去商场,发现每个导购员都戴着AI耳麦,顾客刚问"这件衣服有蓝色吗",3秒后货架就亮起了蓝光。餐饮店更夸张,扫码点餐时AI已经根据我的历史记录推荐了"老三样"。最让我吃惊的是,连小区物业都用上了AI管家,交物业费、报修、投诉全在一个小程序搞定。这些场景背后,是每年增长30%的AI应用市场。专家说,到2025年每个中国人每天要和AI交互20次,这个数字比现在微信的使用频率还高。
站在茶馆门口,看着外卖小哥手机支架上的AI导航仪,我突然明白:当技术突破、政策扶持、市场需求形成三重共振时,这就是巴菲特说的"滚雪球"的好时候。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可能看不懂复杂的算法,但能看清菜场大妈都在用AI买菜,能算清政府补贴带来的真金白银,能感受到每个行业都在被AI重塑。这样的产业,不值得用养老钱赌一把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