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A股市场在震荡中凸显结构性分化,银行板块逆势走强,成为资金防御与价值重估的核心标的。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政策引导、资金配置、估值修复与经济预期四重逻辑交织的结果,共同推动银行股从“低估值陷阱”走向“防御性溢价”。

一、政策逻辑:市值管理与资本引导的双重驱动
1. 市值管理政策倒逼估值回归
长期以来,银行板块因资产质量担忧、业绩增速放缓等因素,估值持续低迷,破净成为常态。2025年,政策层面明确要求解决上市公司长期破净问题,银行作为权重板块首当其冲。市值管理工具中,现金分红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银行股股息率长期高于债券收益率,政策压力下,企业通过提高分红比例、增加分红频次(如中期分红、三季报分红)等方式,向市场传递价值信号,推动估值修复。
2. 长线资金入市强化配置需求
监管层持续推动险资、公募基金等长线资金增配A股,银行股因其低波动、高分红特性成为首选。一方面,险资负债端成本刚性,需配置较好收益资产;另一方面,公募基金考核周期延长,更注重长期收益,银行股作为指数权重股,低配基金存在调仓压力。此外,“国家队”增持国有大行,央行提供再贷款支持,进一步强化市场对银行股的信心,形成“政策引导-资金配置-估值提升”的正向循环。
二、资金逻辑:防御需求与资产荒的双重选择
1. 震荡市中的“防御性资产”
当市场缺乏明确主线时,资金倾向于涌入银行股防御。银行板块权重高、业绩可预测性强,且与宏观经济周期相关性高,在外部不确定性增加(如地缘政治风险、关税谈判)时,其“稳定器”作用凸显。资金从高估值成长股撤离,转向低估值、高股息的银行股,推动板块逆势上涨。
2. 低利率背景下的“性价比之选”
利率长期下行背景下,债券、存款等传统固收类产品收益持续走低,而银行股股息率显著高于无风险收益率。机构投资者面临配置困境,需配置稳定收益资产以匹配负债端成本,银行股成为少数兼具流动性与收益性的选择。此外,港股通机制下,H股银行股持有一年以上免收红利税,进一步吸引南向资金增持,形成跨市场估值修复。
三、估值逻辑:低估值与高股息的双重修复
1. 破净状态下的“估值重构”
银行板块长期低估,核心矛盾在于市场对资产质量的担忧。然而,2025年银行经营业绩保持稳定:资负结构优化(如零售贷款占比提升)、息差降幅收窄、债券流转贡献业绩,叠加房地产风险逐步化解、地方债务置换推进,系统性风险降低。随着无风险收益率下行,银行红利属性获得加持,估值压制因素缓解,市场开始重新定价其真实价值。
2. 高股息策略的“持续性强化”
银行股分红积极性提升,从“年末分红”向“中期分红”“三季报分红”延伸,分红频次增加强化投资者回报预期。监管鼓励上市公司增加分红,银行资本充足率改善,内生补充能力增强,无需依赖外部融资,为持续高分红提供支撑。高股息策略从“短期防御”转向“长期配置”,吸引更多耐心资本入场。
四、经济逻辑:复苏信号与政策托底的双重支撑
1. 宏观经济企稳的“预期改善”
银行是经济周期的“晴雨表”,其业绩与经济增速、企业盈利密切相关。2025年,中国经济呈现企稳迹象:制造业PMI连续扩张、企业贷款需求回升、消费复苏带动零售业务增长。银行净息差虽承压,但降幅收窄,资产质量预期改善,市场对银行板块的悲观预期逐步修正。
2. 货币政策宽松的“托底效应”
央行货币政策保持灵活度,若外部冲击加剧(如关税升级),可能通过降准、降息或买卖国债等方式补充流动性,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宽松货币政策下,银行负债成本改善,净息差有望企稳,叠加信贷扩张,盈利能力预期提升。政策托底与经济企稳形成合力,为银行股走强提供基本面支撑。
风险提示:部分个股讯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或收益暗示。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防御,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防御的保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