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7-01 17:13:22 天天基金网页版 发布于 北京
银行板块反弹,为何持续走牛?

2025年上半年,银行板块在资本市场中脱颖而出,成为资金追逐的焦点。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市场环境、政策导向、行业基本面以及资金行为等多重逻辑深度共振的结果。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资产配置需求转变的背景下,银行板块正从传统的周期性行业,逐步演变为资金配置的“防御港”和“价值锚点”。

 

一、核心逻辑:高股息资产成为市场“防御港”

1. 股息率优势凸显,吸引长期资金配置

在低利率环境下,传统固收类资产的收益率持续走低,而银行板块凭借稳定的高股息率,成为资金寻求较好的重要选择。银行股的分红政策通常具有较高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股息支付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为投资者提供了可预期的现金流回报。这种“类固收”的属性,使得银行股在市场波动加剧时,成为防御性配置的首选。

 

2. 资金防御性需求上升,银行股成配置选择

2025年,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放缓,地缘政治风险加剧,资本市场波动率显著上升。在此背景下,投资者对资产安全性的关注度大幅提升,倾向于将资金配置于低波动、高流动性的资产。银行板块作为权重板块,具有估值低、波动小、流动性好的特点,能够有效降低投资组合的整体风险。

 

二、政策催化:从“监管约束”到“发展支持”的范式转变

1. 货币政策宽松,改善银行负债结构

2025年,央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非对称降息、优化存款利率定价机制等措施,引导银行降低负债成本。同时,监管层加强对高息存款产品的管控,推动银行负债结构向低成本、稳定化方向发展。这些政策举措有效缓解了银行的息差压力,为盈利增长提供了支撑。

 

2. 地产政策托底,缓释银行资产质量风险

房地产行业是银行信贷投放的重要领域,其风险状况直接影响银行的资产质量。2025年,监管层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包括优化房地产金融政策、加大对保交楼项目的金融支持等。这些政策有助于稳定房地产市场预期,降低银行对公贷款的不良率,提升资产质量的稳定性。

 

3. 公募基金改革,推动被动资金加仓银行股

2025年,公募基金行业迎来重大改革,监管层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约束,推动主动管理型基金向被动指数型基金转型。银行股作为沪深300等宽基指数的重要成分股,在指数中的权重占比较高。随着被动资金的持续流入,银行股的配置比例逐步提升,形成“越涨越买”的正反馈效应。

 

三、基本面韧性:盈利稳定与转型潜力并存

1. 信贷结构优化,培育新增长动能

2025年,银行信贷投放呈现“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特征。在传统领域,银行继续加大对制造业、基建等领域的支持力度,稳定信贷增长的基本盘;在新兴领域,银行积极布局科创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赛道,培育新的盈利增长点。例如,科创贷款、绿色信贷等领域的增速显著高于整体贷款增速,成为银行盈利增长的新引擎。

 

2. 中间业务收入增长,轻资本转型成效显现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和金融科技的广泛应用,银行的盈利模式逐步从传统的利差收入向中间业务收入转型。2025年,银行在财富管理、投行业务、托管业务等领域的收入增长较快,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持续提升。这种轻资本的盈利模式,不仅降低了银行对资本金的依赖,还提升了盈利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3. 区域经济红利释放,城商行弹性凸显

在区域经济分化加剧的背景下,部分经济活跃地区的城商行凭借区位优势和灵活的经营机制,实现了业务的快速增长。这些银行深耕本地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较强,资产质量优异,盈利增长潜力较大。同时,城商行在数字化转型、财富管理等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进一步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四、市场情绪:从“低配”到“抢筹”的结构性重构

1. 北向资金逆势加仓,显示长期信心

尽管2025年北向资金整体呈现净流出态势,但银行板块却获得逆势加仓。这表明外资对银行板块的长期配置价值依然认可,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银行股的防御性属性更受青睐。

 

2. 杠杆资金防御性配置,提升板块流动性

2025年上半年,两融余额中银行股的占比有所提升,显示杠杆资金对防御性配置的需求增强。银行股作为权重板块,其流动性较好,能够容纳大规模资金的进出,因此成为杠杆资金的首选标的之一。

 

3. 历史规律与季节性因素,强化市场预期

从历史数据来看,银行板块在分红季(通常为年中)往往表现稳健,部分银行股在除权后存在填权行情。此外,银行板块的估值修复通常与经济复苏周期密切相关。当前市场对下半年经济复苏的预期有所升温,进一步强化了银行板块的配置价值。

 

风险提示:部分个股讯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或收益暗示。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防御,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防御的保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郑重声明:用户在基金吧/财富号/股吧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