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消费机遇#+打卡第11天+站在2025年的当下,我作为普通投资者真切感受到消费板块正散发出久违的"泥土芬芳"。当科技股的光芒让市场目眩神迷时,消费板块的估值却如同被遗忘在角落的种子,悄然孕育着破土而出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制造业PMI连续七个月站在荣枯线上的坚实支撑,来自国家3000亿超长期特别国债对消费扩容的精准滴灌,更来自中产阶级人群从4亿向8亿扩张的历史性机遇。
记得四年前初入股市时,消费白马还是机构抱团的宠儿。但自2021年2月开启的长达47%的深度调整,让整个板块经历了凤凰涅槃般的重生。如今家电龙头的市盈率比十年前均值还低15%,食品饮料板块的机构持仓占比跌破历史均值,这种极端情况让我想起巴菲特那句"在别人恐惧时贪婪"。特别是春节后走访商超时,智能家电体验区的人头攒动、预制菜货架频繁补货的场景,都在暗示着消费升级的暗流已开始涌动。
政策工具箱的持续发力更让我确信拐点将至。地方政府将家电以旧换新补贴提至20%的力度超出预期,育儿补贴与最低工资上调形成的组合拳,正在重塑居民消费的底层逻辑。这让我想起年初在深圳万象城看到的场景:某国产扫地机器人品牌单日销售额突破千万,导购员说"现在顾客更愿意为省时省力的科技消费买单",这种结构性变化正是估值重构的序曲。更值得注意的是,消费板块的成交占比长期低于10%,这种市场关注度的冰点往往酝酿着预期差的爆发。
站在估值坐标系里观察,当前中证消费指数29倍的市盈率,不仅低于科技板块的修复完成位,更较自身十年中位数折价近30%。这种双重低估让我想起2016年白酒行业筑底时的情景——当时同样伴随着消费刺激政策和居民收入改善的共振。最近与私募朋友交流时,他们透露正在悄悄增持体育服饰和医美龙头,这些兼具必需与可选消费属性的领域,可能成为估值修复的急先锋。
当然,布局消费绝非无脑买入。我在操作中始终紧盯两个信号:家电销量环比数据和社零总额中的服务消费占比。前者能验证政策刺激的有效性,后者则关系到消费升级的持续性。就像上个月青岛啤酒的业绩说明会透露,其高端产品线增速首次超过大众款,这种微观层面的质变比宏观数据更具说服力。同时保持对AI+消费场景的敏锐度,比如最近试用的AR试衣镜,很可能成为线下零售估值重估的催化剂。
或许正如那位重仓消费十年的老股民所说:"当超市货架开始出现你叫不出名字的新品牌,当广场舞大妈都在讨论社区团购优惠时,就是消费板块最具烟火气的投资时刻。"此刻手持消费ETF的我,仿佛看见K线图上那些沉寂的均线,正在酝酿着一场属于普通投资者的春天。毕竟在人均GDP突破1.2万美元的今天,我们投资的不仅是企业报表,更是14亿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磅礴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