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4-30 16:33:14 天天基金iPhone版 发布于 福建
我为何加仓消费股?政策与估值共振

#把握消费机遇#+打卡第10天+作为一个在资本市场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的老股民,我最近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像现在这样,对消费板块产生如此强烈的“心跳感”了。这种感觉,像是2015年科技股启动前的蠢蠢欲动,又像是2019年白酒行情前的暗流涌动。当我翻看最新的PMI数据,发现制造业指数已经连续6个月站在荣枯线上方时,手指不自觉地敲起了桌面——这可能就是市场在向我们发送的摩尔斯电码,而密码本上的关键词,正是“消费”二字。


记得四年前,当科技股的浪潮席卷而来时,消费板块就像被遗忘在角落的老式座钟,虽然仍在滴答作响,但早已无人驻足聆听。中证消费指数从2021年的高点一路俯冲,47%的跌幅让不少坚守价值投资的同行黯然离场。但市场的辩证法总是如此奇妙:当人们都在追逐新概念时,那些被冷落的传统赛道,反而在政策暖风的吹拂下,悄然孕育着新的生机。今年3月发布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就像一剂强心针,家电以旧换新补贴直接提到20%,育儿补贴和最低工资上调的组合拳,精准击中了居民消费能力的痛点。这些政策不是隔靴搔痒的虚招,而是真金白银的投入——3000亿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定向投放,让消费扩容从口号变成了实打实的资金活水。


走在超市货架间,我注意到伊利牛奶的价签旁新增了政府补贴标识;家电卖场里,以旧换新的宣传海报几乎贴满了每根立柱。这种微观层面的变化,与宏观数据的改善形成了奇妙共振。最新公布的社零数据中,服务消费占比正以每年1.2个百分点的速度追赶发达国家水平,而中证消费指数27倍的市盈率,不仅低于近十年中位数,更与科技股完成估值修复后的高位形成鲜明对比。这让我想起巴菲特那句老话:“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当消费板块的成交占比跌破10%,机构持仓降至历史冰点时,或许正是逆向布局的最佳窗口。


不过,真正的转折信号来自产业链的深层变革。上周拜访某乳制品龙头企业时,财务总监指着报表上的毛利率曲线告诉我:“上游包材成本下降3个百分点,渠道库存周转天数缩短了12天。”这种供给端的优化,叠加政策刺激带来的需求释放,正在重塑消费行业的盈利模型。就像家电板块,虽然终端价格战仍在继续,但智能化、绿色化的产品结构升级,让头部企业的净利润率反而提升了1.8个百分点。这种“量价双击”的苗头,让我想起2017年白酒行业供给侧改革时的情景——当时敢于在行业低谷期布局的人,后来都收获了戴维斯双击的丰厚回报。


当然,市场永远不乏质疑声。有人担心消费复苏会被AI资本开支挤压,也有人盯着地缘政治风险瑟瑟发抖。但当我翻开十四五消费促进规划,看到“2035年中产阶级翻番至8亿人”的白纸黑字,当我听到隔壁工位95后实习生讨论着周末要去体验最新AR购物场景时,突然意识到:消费升级从来不是线性进程,而是螺旋上升的浪潮。现在的低估值区间,就像退潮后露出的金色沙滩,那些具备国产替代能力的体育服饰龙头、掌握冷链核心技术的生鲜企业、深耕银发经济的医疗器械公司,正在政策的阳光下闪烁着诱人的投资光泽。


站在2025年的春天回望,消费板块的四年调整恰似一场深度洗牌。当市场还在为科技股的波动提心吊胆时,悄然完成估值重构的消费赛道,已经架好了业绩驱动的弹射器。或许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外资持续流入填平估值洼地,机构持仓从冰点快速回补,而那些在低谷期默默耕耘的消费企业,终将在经济复苏的主旋律中,奏响属于自己的资本乐章。此刻的我,正将持仓结构调整到2019年以来的最高消费配置比例——这不是盲目乐观,而是基于政策确定性、估值安全垫和产业变革三重逻辑的理性选择。毕竟在资本市场的丛林里,最甜美的果实,往往结在无人问津的枝头。



郑重声明:用户在基金吧/财富号/股吧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