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消费机遇#+打卡第10天+作为一名在市场中摸爬滚打了十年的投资者,最近我盯着消费板块的走势,总感觉手痒痒——这感觉,就像2018年底白酒跌出黄金坑时一样。但这一次,逻辑似乎更扎实了。让我试着用普通人能理解的大白话,说说为什么我认为当下是布局消费板块的“黄金窗口期”。
先看看政策这张牌。去年国家把促消费写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头号任务时,我就知道风向变了。今年3月《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直接甩出“家电以旧换新补贴20%”“最低工资上调”这些真金白银的政策,加上3000亿超长期国债砸向消费扩容,力度堪比当年家电下乡。这些政策不是虚的,我家楼下家电卖场的销售大姐说,最近拿着补贴来换空调的人明显多了。这让我想起2009年四万亿刺激时,消费股集体翻身的场景。但这次更聪明的是,政策还瞄准了“增收减负”——比如育儿补贴和个税抵扣优化,老百姓口袋里多出钱,消费底气自然就足了。
数据方面也透露出暖意。制造业PMI连续三个月站在荣枯线上,中小企业的PMI甚至开始翘头。别看这些数字枯燥,背后可是实打实的工厂订单和就业回暖。前几天和做快消品经销的朋友喝酒,他愁眉苦脸说仓库里积压的货终于开始动了,经销商打款积极性明显提高。这种微观层面的变化,往往比宏观数据更真实。
但最让我心动的,还是消费板块的估值。中证消费指数现在PE只有27倍,比近十年中位数低了近30%。白酒龙头们从2021年高点下来普遍腰斩,家电板块的估值更是趴在历史地板上。对比隔壁科技股动不动50倍PE的估值,消费股简直像商场打折季的过季奢侈品——东西还是好东西,价格却打了七折。更妙的是,机构在消费板块的持仓占比创了五年新低,成交额占比不足10%,这说明市场情绪已经冷到极点,反而容易形成预期差。
具体到细分领域,我比较看好三条线:首先是政策直接催化的家电、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就像给行业打了强心针,格力、美的这些龙头企业的PE还不到15倍,股息率却超过4%。其次是必选消费里的乳制品和体育服饰,这些刚需品类在疫情期间被压抑的需求正在释放,看看超市里抢购鲜奶的大爷大妈就知道。最后是消费新势力,比如宠物经济和银发经济,这些细分赛道年增速保持在20%以上,但市场还没充分定价。
当然风险也不能忽视。消费复苏可能反复,就像2023年春节数据爆火后,二季度又陷入疲软。但这次不同在于,政策工具箱里还有存货。最近财政部官员暗示可能推出消费券2.0版本,这让我想起2022年深圳发放数字人民币红包带动的本地消费热潮。再加上人均GDP突破1.2万美元后,中产阶级规模未来十年要从4亿翻倍到8亿,这种结构性红利可不是短期波动能改变的。
站在当下这个时点,我选择把去年在科技股赚到的利润逐步转向消费板块。这就像种地,现在播下去的种子可能需要一两个季度才能发芽,但等到街头巷尾都在讨论消费股暴涨时,最好的买点早就过了。毕竟,当贵州茅台跌破1500元时敢于加仓的人,和2500元时才追涨的,从来都不是同一批人。消费行业的韧性,在过去二十年的牛熊转换中早已验证——它可能不会让你一夜暴富,但时间会证明,那些在低谷期敢于逆势布局的人,终将收获时间的玫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