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消费机遇#+打卡第9天+作为在二级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投资者,我最近发现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当科技股在“AI叙事”中反复震荡时,消费板块正悄无声息地酝酿着一场逆袭。就像2018年白酒板块触底前夜那样,当下的消费股似乎又到了“遍地便宜货却无人问津”的微妙时刻。
先看宏观数据——PMI制造业指数已连续5个月站在荣枯线之上,这背后是3000亿超长期特别国债对消费扩容的强力支撑,以及各地密集出台的家电以旧换新20%补贴、育儿补贴等政策红包。更关键的是,消费板块经历了长达4年的调整,中证消费指数最大回撤47%,估值比近10年中位数还低20%。这让我想起巴菲特那句“别人恐惧时我贪婪”,毕竟连家电龙头的市盈率都跌到了2016年水平,而它们的现金流可比当年健康得多。
政策力度之强超出多数人预期。中央把提振消费列为2025年经济工作首位,不只是发钱这么简单——通过税收调节增加中低收入群体可支配收入,配合服务消费供给端改革,这招“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的组合拳,正在重构消费市场的底层逻辑。举个例子,当育儿补贴与家政服务标准化结合,催生的不仅是月嫂订单增长,更可能孵化出新的消费服务龙头。这种结构性机会,远比短期数据反弹更值得关注。
细看行业基本面,分化中藏着真金白银。高端白酒的库存周期已接近触底,某龙头品牌经销商库存周转天数从年初的90天压缩到45天,批价倒挂现象逐步消失。家电板块更出现“估值与业绩噼叉”的罕见场景——某白电巨头海外订单排到三季度,利润率因大宗商品降价提升3个百分点,但动态市盈率仍不足12倍。这种基本面与估值的剪刀差,让我想起2019年的光伏赛道,当年敢于左侧布局的人,后来都吃到了戴维斯双击的红利。
筹码结构的变化更值得玩味。消费板块的机构持仓占比已降至2018年以来最低,这意味着稍有基本面改善就会引发空头回补。上周某消费ETF出现单日7%的溢价申购,虽然被科技股的大涨掩盖,但这种“聪明钱”的异动就像春江水暖鸭先知。更不必说外资正在悄悄调仓——北向资金连续三周净流入食品饮料板块,某外资机构甚至直言:“中国消费股的赔率比印度科技股更有吸引力”。
当然,布局消费股需要穿越迷雾的定力。当下市场对消费复苏仍有三大质疑:居民储蓄倾向是否持续?地产链疲软会不会拖累可选消费?消费升级是否会被降级取代?但容易被忽略的是,政策组合拳正在系统性地化解这些风险——存量房贷利率下调释放了4000亿/年消费能力,保障性租赁住房让年轻人敢花钱,而“国潮+AI”催生的新消费场景,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具爆发力。就像三年前谁也没料到直播电商能重塑零售格局,现在AI试衣镜、智能烹饪机等创新产品,或许正在孕育下一批tenbagger(十倍股)。
站在当下时点,我的策略是“金字塔式布局”:底仓配置估值低于重置成本的必选消费龙头,比如市净率破净的乳企;腰部仓位留给困境反转的次高端白酒;再拿小部分仓位博弈AI+消费的新物种。这种打法既把握了确定性的估值修复,又不错过创新驱动的超额收益。毕竟在人均GDP站上1.2万美元的新阶段,消费早已不是简单的柴米油盐,而是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价值载体——这种穿越周期的力量,或许才是消费投资最底层的逻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