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4-23 20:28:58 天天基金iPhone版 发布于 福建
消费板块的黄金坑来了吗?

#把握消费机遇#+打卡第3天+站在2025年二季度的门槛回望,过去四年消费板块的调整如同一场漫长的寒冬。作为在市场中摸爬滚打多年的投资者,我清晰地记得2021年消费股估值高企时市场的狂热,也目睹了随后估值腰斩时机构仓皇撤离的惨烈。但此刻,当我看到制造业PMI连续七个月站稳荣枯线,叠加政策工具箱里不断加码的消费刺激措施,终于忍不住在笔记本上重重写下:消费板块的“黄金坑”正在形成。


这种判断绝非空穴来风。过去三个月里,政策层面的变化堪称疾风骤雨。中央《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将家电、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提升至20%,地方政府更是密集出台育儿补贴、最低工资上调等配套政策。更值得注意的是,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已明确投向消费扩容领域,这种规模的财政支持力度在近十年消费政策中实属罕见。就像去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撬动万亿市场那样,这些政策组合拳正在重构消费行业的底层逻辑——从过去的可选消费属性逐渐转向逆周期调节工具,这种战略地位的提升带来的估值重构往往具有持续性。


估值层面的安全边际更让人安心。中证消费指数当前27倍的PE值,不仅低于近十年中位数,相较于科技板块完成估值修复后的水位,差距已拉大到近五年最大值。这种极端分化让我想起2020年核心资产抱团瓦解前的场景,只不过这次角色互换——消费板块的成交占比已萎缩至10%以下,机构持仓更是创下2018年以来新低。当所有人都在追逐AI算力芯片时,或许正是逆向布局消费龙头的绝佳时机。毕竟,筹码结构的优化往往先于基本面改善,就像2019年白酒板块启动前,机构持仓也一度跌至冰点。


基本面的积极信号正在浮现。今年一季度家电企业库存周转天数同比缩短12%,食品饮料行业毛利率环比提升1.8个百分点,这些微观数据验证着供给端改善的持续性。更值得关注的是服务消费的异军突起,春节假期旅游收入同比增长23%的数据背后,是体验式消费、银发经济等新业态的蓬勃生长。这种结构性变化正在重塑消费板块的内涵,从传统必选消费向AI+消费、情绪消费等新场景延伸,为估值提升打开全新空间。


站在资产配置的角度,当前时点的战略价值愈发凸显。经历年初的板块轮动后,市场风格正在向均衡化演变,消费与顺周期品种的配置性价比显著提升。特别是随着外资持续流入低估值洼地,消费龙头的流动性溢价有望重估。回想2023年北向资金大举建仓消费白马的历史,当下消费板块的估值水位甚至更具吸引力。对于左侧投资者而言,这种“政策催化+估值修复+外资回流”的三重驱动窗口,可能比2019年的消费牛市更具爆发潜力。


当然,市场的疑虑并未完全消散。有人担忧居民储蓄倾向高企会压制消费复苏,但忽略了两大关键变量:一是人均GDP突破1.2万美元后必然出现的消费升级浪潮,二是共同富裕政策下4亿中产向8亿扩张带来的结构性红利。这些长期趋势如同海平面下的洋流,终将托起消费板块的价值重估。就像十年前的互联网革命催生新消费模式那样,当下AI技术对消费场景的改造,可能正在孕育下一批tenbagger(十倍股)。


作为穿越多轮周期的投资者,我深知在极端估值区间保持定力的重要性。四年前消费股泡沫破裂时,我在茅台跌破1300元时选择坚守;如今当消费板块再次来到历史估值底部,我选择将仓位向家电龙头、高端白酒、体育服饰等确定性赛道倾斜。这不仅是基于“便宜就是硬道理”的价值判断,更是看准了政策东风与产业升级的共振机遇。当市场上充斥着对科技股的狂热时,或许更需要保持这份逆向思考的清醒——毕竟,真正的投资机会往往诞生于多数人视而不见的角落。消费板块的春天,或许就藏在当前这个被低估的估值区间里。




郑重声明:用户在基金吧/财富号/股吧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