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搭子团火热招募中!# #热点话茬#
市场波动中,高股息资产成为资金避风港,中期分红潮催化红包行情。
初冬的A股市场,尽管大盘情绪起伏,红利板块却如一抹暖阳,映照出稳健投资的价值光芒。今日红利指数上涨0.47%,收于3093.55点,成份股中南京银行以2.65%的涨幅领跑。国有六大行中期分红总额超过2046亿元,整个A股上市银行中期分红金额更是高达2638亿元。
哑铃型配置策略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正显现其价值——一端通过成长资产追求收益,另一端则通过红利资产控制回撤。
01 银行股分红潮起,股息率彰显配置价值
本周二,无锡银行率先派发现金红利,每股派发0.11元,共计派出2.41亿元“红包”。这仅是银行中期分红密集实施的序幕。
国有大行成为分红主力军。数据显示,截至11月24日,24家A股上市银行披露了2025年中期分红方案。
股息率成为吸引投资者的关键指标。目前上市银行股息率平均值为4.48%,其中12家银行股息率超过5%,26家银行超过4%。这样的收益水平在低利率环境下显得颇具吸引力。
杭州银行、南京银行等城市行分红力度同样不俗。杭州银行向股东每股派送现金股利0.38元,普通股现金股利达27.55亿元,较上年中期分红增长24.10%。
02 红利策略受捧,哑铃配置正当时
当前市场环境下,哑铃型配置策略价值凸显。一端是代表未来产业方向的成长型资产,另一端则是稳健分红的红利资产,这种平衡策略正获得资金青睐。
华泰证券分析指出,短期哑铃型配置强化,投资者可在成长、周期和红利中均衡配置。红利资产凭借其稳定的现金流和股息回报,成为构建投资组合“压舱石”的重要工具。
资金流向印证了这一趋势。两只百亿级红利主题ETF——红利ETF和红利低波ETF,近期连续获资金逆势布局,分别吸金4.40亿元和2.30亿元。
长江证券认为,在上市公司分红行为普及化下,未来可能会进一步扩大“选红利”的范围和“红利风格”的持续性。
03 险资增配红利,长期资金面向好
险资正在加大对红利资产的配置。2025年三季度险资资产配置中,股票和基金的投资比例大幅升至15.5%,已接近历史最高水平。
险资的资金属性与红利板块低波动、高股息的特性高度匹配。通过上市公司十大流通重仓股东口径分析,25Q3险资继续增配红利,其中银行为重点增配行业,估算三季度险资净买入银行573.5亿元。
三季度以来险资举牌上市公司较去年进一步提速,且举牌港股高股息的占比大幅提升。今年以来险资举牌上市公司达30次,已超过2020年和2024年全年举牌数。
在长债收益率跌至历史低位的背景下,险资增量资金有望更多流向红利板块,红利策略中长期的资金面向好。
04 港股红利价值凸显,双市场布局成趋势
港股红利板块兼具低估值与高股息双重优势。恒生港股通中国央企红利指数股息率达5.81%,远超中证红利的4.32%,其PB仅为0.64,PE为7.23。
自2021年初以来,恒生港股通中国央企红利全收益指数累计收益达146%,相对恒生全收益指数超额收益为136%。这一数据彰显了港股红利资产的长期配置价值。
投资者开始关注A股和港股双市场布局策略。A股红利板块以银行、煤炭、石油石化为主,港股红利则主要分布在地产、纺织服装、银行、建筑等多个领域,两市布局可形成优势互补。
华安港股通央企红利ETF作为全市场首支叠加港股、央企、红利三重属性的ETF,为投资者提供了布局港股红利机遇的工具。
随着年末临近,红利资产的“日历效应”也值得期待。历史数据显示,红利资产通常在12月、1月和4月有较为显著的季节性超额收益。机构投资者年末更倾向于锁定收益,配置倾向稳健的红利板块。
银行板块近期还获得重要股东和高管增持,年内净增持金额超过90亿元,在31个行业中位居第一。产业资本的这一动作,无疑向市场传递着积极的信号。
红利投资不仅要看股息率,更要注重可持续性。展望后市,国内降息周期下的低利率环境、经济弱复苏的背景均利好红利策略,而市值管理指挥棒下央国企的分秀意愿和能力均较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