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值三季报密集披露期,除了关注企业盈利情况,还有个现象挺值得留意——不少公司同步推出了三季度分红计划。根据数据,到10月22日,至少有18家A股上市公司计划派发现金分红,总规模超过34亿元。虽然绝对数额不算巨大,但这个时点密集推出分红,释放的信号意义挺明显。上市公司愿意拿出真金白银回馈股东,一方面确实增强了投资者的获得感,另一方面,也把“红利资产”这个话题重新带回了大众视野。尤其是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这种关注显得尤为及时。
说到当前市场,大家应该都有感受。A股在经历前期上涨后,最近进入高位震荡阶段,外部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对市场风险偏好形成了一定压制。这种时候,投资者的心态往往会发生变化,从追求高收益转向追求确定性。而红利资产,恰恰在这个时候体现出它的独特价值。
有机构观点指出,A股的上涨行情其实还没有结束,只是波动会明显加大。如果市场后续能放量上涨,短期可能还是题材股的机会更多一些。但参与题材博弈就需要承担相应的波动风险,所以他们在建议投资者积极参与的同时,也提醒要关注结构性的风险变化,注意控制仓位。而配置一部分红利资产,正好可以起到平滑组合波动的作用。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观点是,10月份以来,之前领涨的TMT板块出现了一些回调,短期看科技主线可能还需要时间消化调整压力。这种情况下,部分资金开始向消费和红利板块轮动。从今年的市场特征观察,红利板块和TMT板块经常呈现“跷跷板”效应,而且红利资产的表现与市场风险偏好呈较明显的负相关。也就是说,当市场情绪偏谨慎时,资金往往会流向这些分红稳定、估值较低的板块寻求避险。具体到行业,银行、煤炭、电力、交通运输等传统分红大户值得重点关注。
还有分析进一步补充道,近期以科创板和创业板为代表的成长板块有所调整,而基本面扎实、分红能力强的红利板块则出现反弹。在市场主线不太清晰的情况下,红利资产的价值更加凸显。他们建议投资者可以采取一种“哑铃型”的配置策略:进攻端继续持有一些成长板块的仓位,比如通信、半导体、创新药等,但要注意不追高;防守端则可以考虑逢低布局红利板块,来增强整个投资组合的确定性和稳定性。
说实话,这种策略思路我个人是比较认同的。当前市场处于青黄不接的阶段——成长股涨多了需要休整,但经济复苏的预期又在,系统性风险不大。这时候,配置一部分红利资产,相当于给组合买个“保险”。这些公司通常现金流稳定、估值不高,下跌空间有限,就算市场继续震荡,也能靠分红提供一定的安全垫。
往后看,四季度的几个因素可能还会对红利板块形成支撑。一是临近年末,机构资金有锁定收益的需求,可能会向防御性品种调仓;二是如果经济复苏力度温和,利率环境有望保持相对宽松,这对高股息资产也算是个利好。当然,这只是个人的初步判断,具体还要跟踪后续的经济数据和政策动向。
不过,对于大多数普通投资者来说,直接挑选红利个股其实门槛不低。不仅要分析公司的分红能力和可持续性,还得判断行业景气度,更要警惕那些“假分红”的陷阱——有些公司一边借钱一边高分红的操作,其实藏着不小的风险。
如果你认可红利低波策略的长期价值,但又没太多时间深入研究个股,不妨考虑借助工具化的产品。比如$南方红利低波50ETF联接C$ (C类份额代码:008164),这类产品就提供了一个现成的解决方案。它跟踪的是标普中国A股大盘红利低波50指数,这个指数的编制方法挺有讲究:先从A股大盘里初选一圈,然后重点考察股息率和股价波动性,最终选出50只分红表现较好、同时股价走势相对平稳的股票。最核心的是,它采用股息率加权——简单说,就是谁分红多、分红稳,谁在组合里的权重就高,这样能确保资金真正流向那些愿意持续回报股东的优秀企业。
这种设计还有个好处是内置了风险控制机制,对单一个股和单一行业的持仓比例都设了上限,避免了过度集中的风险。从实际持仓来看,资产分布在工业、消费、能源、金融等多个领域,结构上比较均衡。从历史数据回看,这类策略在市场震荡或下跌阶段,通常表现出较强的抗跌性,长期持有体验相对稳健。
当然,任何投资都有风险,红利策略也不是稳赚不赔的魔法。市场极端情况下,这些股票也可能下跌,而且股息率也会随股价波动。但在当前这个不确定性较多的市场环境中,适当配置一些“现金奶牛”型的资产,或许能让你的投资之路走得更稳一些。毕竟,在股市里,活下来永远是第一位的,然后才是考虑怎么活得更好。#煤炭重拾涨势 要跟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