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运营商有二次放号,也就是销号的手机号再次放号;基金圈貌似也有二次放名,别家不用的名字再次被使用。

不仅仅是逆行业潮流
先来看一则华安基金的公告:

华安中证A500ETF(159359)变更了场内简称,变更前是“中证A500ETF华安”,变更后是“A500指数ETF”。
今年以来,行业的潮流趋势是“连名带姓”,不少基金公司都把旗下ETF的场内简称调整为“指数+ETF+公司名”的形式。华安中证A500ETF(159359)本来是这种形式,却要进行调整,有些逆行业潮流的意味。
这也不仅仅是逆行业潮流,我们再来看一则公告:

嘉实基金的公告显示,6月17日起,旗下嘉实中证A500ETF(159351)的场内简称由“A500指数ETF”变更为“A500ETF嘉实”。
华安中证A500ETF(159359)现在这个“A500指数ETF”正是嘉实基金在6月17日弃用的,现在华安基金又用起来了!重出江湖了!
不仅仅是场内简称
其实不仅仅是场内简称,就连公司名称都有再利用的。比如说拥有谢治宇、乔迁等知名基金经理,大家比较熟悉的兴证全球基金:

2003年9月30日成立时的名字是兴业基金。后来全球人寿入股后,在2008年更名为兴业全球基金,后又在2016年和2020年分别更名为兴全基金、兴证全球基金。
在“兴业基金”这个名字“赋闲”4年多后,2013年4月,兴业银行发起成立的公募基金公司再次使用了这个名字。

若不是兴证全球基金把“兴业基金”空了出来,或许只能叫“兴银基金”?就像浦发银行旗下的浦银安盛基金、农业银行旗下的农银汇理基金、上海银行旗下的上银基金?
除此之外,还有个案例是“中融基金”,国投瑞银基金和国联基金,都曾使用过这个名字,不过应该没有公司会再次启用这个名字了。
命名困难症
除了二次使用现象,产品名称的大量重复,也凸显了公募基金的“命名困难症”。
比如“兴华”,既有兴华基金公司,也有华夏兴华这样的老牌基金产品,还有中欧兴华债券、长城兴华一年定开混合、鹏华兴华定开混合、招商兴华灵活配置混合等产品。
而一些很相像的名字也让投资者看着有点迷糊:

“价值”“成长”这样的高频词汇,不少基金公司都有十几二十只基金在使用,无非是“公司名+价值+XX”或者“公司名+XX+价值”,但貌似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好的名字确实很有用,所以才会不断被使用。把一个普普通通的名字做成好的名字更厉害,不过确实很有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