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黄仁勋和吴泳铭先后谈了对AI未来的看法。一个是全球算力产业的核心推动者,一个是中国最大的云计算服务商的掌舵人。两个人的思路放在一起看,会有很有意思的火花。
黄仁勋的表达一向直白。他说,AI算力已经从GPU演变成AI工厂,推理量会出现“十亿倍”的增长。要支撑这种增长,全球每年需要5万亿美元级别的资本开支。换句话说,他不再把自己看成卖芯片的,而是提供系统级解决方案,至于他对竞争对手的看法,原话是即便它们价格降到0,客户也还是买NV的。这话跟当年隆基李振国预言单晶必然替代多晶时如出一辙。
吴泳铭的视角则更偏技术演进。他把AI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习人”,也就是大模型理解知识、能聊天;第二阶段是“辅助人”,AI具备工具调用能力,可以自己写代码、帮人完成复杂任务;第三阶段是“超越人”,也就是进入自我迭代,形成ASI(超级人工智能)。在他眼里,AI大模型将成为下一代操作系统,而超级AI云就是未来的计算机。
听起来一个在谈钱,一个在谈梦,但背后指向的是同一件事:AI还远没到头。
为什么这么说?第一,今天的算力供给远远跟不上需求。黄仁勋反复强调,英伟达这几年一直在“紧急生产模式”,因为云厂商每次都低估需求。吴泳铭则用一个数据说明问题:AI的token消耗量,几个月就能翻一番。这意味着,需求的增长远超过供给,而且在可见的未来依然如此。
第二,AI的应用渗透才刚刚开始。就像互联网时代,只有当搜索、社交、电商全面普及后,流量红利才进入平台期。今天的大模型虽然能聊天、写代码,但离真实世界的广泛改造还差很远。吴泳铭提到,真正的跃迁是Agent走向复杂任务执行,这会拉动新一轮的算力需求。
第三,算力周期的顶点往往出现在应用全面落地之后。历史上,无论是PC、互联网还是智能机,都是等需求曲线见顶、供给能力追上来之后,才会出现大周期的回落。现在的AI,既没有杀手级应用完全跑通,更没有全球范围内的基础设施饱和。
所以,如果把AI发展放在大历史的坐标里看,现在更像是“蒸汽机刚刚点燃的工业革命初期”。
投资者总是担心是不是见顶了,其实也不是说估值有泡沫,实际上就连NV的估值也一直在第二年30倍以内。而是投资者无法接受如此之大的市值。老黄认为NV会是第一个十万亿美元的公司,就像10年前市场认为永远不可能出现万亿美元的公司,现在已经有了10家。相比10万亿美元的NV,市场更无法接受的是5000亿人民币的光模块。实际上这都取决于产业的规模有多大,以及公司能攫取的份额有多少。刻舟求剑的讨论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