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9-29 10:01:36 天天基金Android版 发布于 福建
从行业KOL发言看AI算力

上周,黄仁勋和吴泳铭先后谈了对AI未来的看法。一个是全球算力产业的核心推动者,一个是中国最大的云计算服务商的掌舵人。两个人的思路放在一起看,会有很有意思的火花。


黄仁勋的表达一向直白。他说,AI算力已经从GPU演变成AI工厂,推理量会出现“十亿倍”的增长。要支撑这种增长,全球每年需要5万亿美元级别的资本开支。换句话说,他不再把自己看成卖芯片的,而是提供系统级解决方案,至于他对竞争对手的看法,原话是即便它们价格降到0,客户也还是买NV的。这话跟当年隆基李振国预言单晶必然替代多晶时如出一辙。


吴泳铭的视角则更偏技术演进。他把AI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习人”,也就是大模型理解知识、能聊天;第二阶段是“辅助人”,AI具备工具调用能力,可以自己写代码、帮人完成复杂任务;第三阶段是“超越人”,也就是进入自我迭代,形成ASI(超级人工智能)。在他眼里,AI大模型将成为下一代操作系统,而超级AI云就是未来的计算机。


听起来一个在谈钱,一个在谈梦,但背后指向的是同一件事:AI还远没到头。


为什么这么说?第一,今天的算力供给远远跟不上需求。黄仁勋反复强调,英伟达这几年一直在“紧急生产模式”,因为云厂商每次都低估需求。吴泳铭则用一个数据说明问题:AI的token消耗量,几个月就能翻一番。这意味着,需求的增长远超过供给,而且在可见的未来依然如此。


第二,AI的应用渗透才刚刚开始。就像互联网时代,只有当搜索、社交、电商全面普及后,流量红利才进入平台期。今天的大模型虽然能聊天、写代码,但离真实世界的广泛改造还差很远。吴泳铭提到,真正的跃迁是Agent走向复杂任务执行,这会拉动新一轮的算力需求。


第三,算力周期的顶点往往出现在应用全面落地之后。历史上,无论是PC、互联网还是智能机,都是等需求曲线见顶、供给能力追上来之后,才会出现大周期的回落。现在的AI,既没有杀手级应用完全跑通,更没有全球范围内的基础设施饱和。


所以,如果把AI发展放在大历史的坐标里看,现在更像是“蒸汽机刚刚点燃的工业革命初期”。


投资者总是担心是不是见顶了,其实也不是说估值有泡沫,实际上就连NV的估值也一直在第二年30倍以内。而是投资者无法接受如此之大的市值。老黄认为NV会是第一个十万亿美元的公司,就像10年前市场认为永远不可能出现万亿美元的公司,现在已经有了10家。相比10万亿美元的NV,市场更无法接受的是5000亿人民币的光模块。实际上这都取决于产业的规模有多大,以及公司能攫取的份额有多少。刻舟求剑的讨论毫无意义。

郑重声明:用户在基金吧/财富号/股吧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