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组数据引起了我的注意:Wind数据显示,自9月以来,超过170家医药生物类上市公司接受了机构调研。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像迈威生物、甘李药业这类创新药企,成为了机构重点关注的对象。
在当下市场环境中,这样的动向绝非偶然。
在我看来,机构的目光正从传统的仿制药、医疗器械,逐步转向更具成长爆发力的创新药赛道。而这背后,其实是一条非常清晰的产业逻辑在支撑——“创新+国际化”。
为什么是创新药?一方面,带量采购政策持续推行,仿制药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传统药企面临转型压力;另一方面,国家层面鼓励医药创新,从审评审批到医保谈判,都为创新药打开了快速通道。药企不做创新,未来几乎无路可走。
而“国际化”则是天花板级别的叙事。仅靠国内市场,很难支撑一款创新药巨额的研发投入。能否成功“出海”,通过授权合作(License-out)或自主推进海外临床,成为判断一家创新药企价值的关键指标。百济神州、传奇生物等企业的成功,已经验证了中国创新药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
这一次机构密集调研,释放了几个强烈信号:
l 创新药行业可能已走出政策底与估值底。经过前两年二级市场的深度回调,一批真正具备临床价值和差异化能力的药企正在重新被资本发现。
l 机构不是在“撒网”,而是在“聚焦”。他们寻找的不是短期题材,而是真正有产品进展、有出海潜力、有平台技术的企业。
l “国际化”不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业绩助推器。一款成功出海的品种,足以改变一家药企的命运。
但也必须冷静看到:创新药研发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的特性并没有改变。机构青睐的背后,其实是更苛刻的筛选标准——不只是看管线数量,更看临床进展、团队执行力和海外合作能力。
如果说过去十年是中国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型的萌芽期,那么现在,我们正站在“创新+国际化”爆发的前夜。
机构比大多数人看得更远。他们调研的不仅是企业,更是一个即将发生巨变的行业。
#创新药赛道火爆:机构调研+资金加仓#
#机构掀调研热#